中醫(yī)古籍
  • 小葉云實(shí)

    拼音注音Xiǎo Yè Yún Shí英文名twig or fruit of small leaf caesalpiniae出處

    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小葉云實(shí)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esalpinia millettii Hook.et Arn.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出根部,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腳灌叢中或溪水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葉云實(shí) 有刺藤本。各部分均密被棕色短柔毛。二回羽狀復(fù)葉,長19-20cm,葉軸具成對的鉤刺;羽片7-12對;小葉15-20對;對生,長圓形,長5-17mm,寬4-5mm,先端圓鈍,基部斜截形,兩面被棕色柔毛,下面毛較密。圓錐花序腋生,長達(dá)30cm;花多數(shù),上部稠密,下部稀疏,花左右對稱;花梗長15mm,被稀疏短柔毛;花托凹陷;萼片5,最下面一片長達(dá)8mm,其余的長約5mm;花瓣黃色,近圓形,寬約8mm,最上面一片較小,只有4mm寬,基部具柄;雄蕊10,2輪排列,長約1cm,花絲下部被長柔毛;雌蕊較雄蕊略長,長約13mm,子房與花柱下部被柔毛,柱頭截平,有短毛。莢果倒卵形,沿背縫線直而有狹翅,革質(zhì),無刺。種子1顆,腎形,紅棕色,長約11mm,寬約6mm,有光澤,具環(huán)紋?;ㄆ?-9月,果期12月。

    歸經(jīng)

    胃;脾經(jīng)

    性味

    甘;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健脾和胃。主風(fēng)濕痹痛,胃病,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用于胃病、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shí)。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bǔ)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