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五蕊寄生

    拼音注音Wǔ Ruǐ Jì Shēnɡ別名

    茶樹寄生、木波羅寄生、烏欖樹寄生、黑欖樹寄生、木威子寄生、馬檬寄生、(木莽)果寄生、麻檬寄生、杧樹寄生、忙果木寄生

    出處

    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五蕊寄生的帶葉莖枝。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endrophthoe pentandra(L.)Miq.[Loranthus pentandrus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間采收,扎成束,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700(-1600)m的平原或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寄生于烏欖、白欖、木油桐、杧果、黃皮、木棉、榕樹等多種植物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達(dá)2m。芽密被灰色短星狀毛,成長技和葉均無毛;小枝灰色,具散生皮孔。葉互生或在短枝上近對(duì)生,革質(zhì);葉柄長0.5-2cm;葉形多樣,自披針形至近圓形,通常為橢圓形,長5-13cm,寬2.5-8.5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或圓鈍,稍下延,側(cè)脈2-4對(duì),兩面均明顯??偁罨ㄐ?L-3個(gè)膠生或簇生于小枝已落葉腋部,具花3-10朵,初密被灰色或白色星狀毛,后漸稀疏,花序軸長0.7-2cm;花梗長約2cm;苞片闊三角形,長1-1.5mm;花初呈青白色,后變紅黃色;花托卵球形或壇狀.長2-2. 5mm;副萼環(huán)狀或杯狀,長0. 5- 1.5mm,具不規(guī)則5鈍齒;花冠長1.5-2cm,下半部稍膨脹,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2cm,反折;花絲長3-4mm,花藥長3-5mm;花盤環(huán)狀;花柱線狀,柱頭頭狀。漿果卵球形,長8-10mm,直徑5-6mm,頂部較狹,紅色,果皮被疏毛或平滑?;ā⒐?2月至翌年6月。

    歸經(jīng)

    肝;腎;脾經(jīng)

    性味

    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補(bǔ)肝腎;止瀉痢。主風(fēng)濕痹痛;腰痛;腳膝酸軟;腹瀉;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場,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全株:主治痢疾、腰痛、虛勞。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側(cè)耳拼音注音Bái Cè ěr別名白耳菜、叫天雞(《貴州民間方藥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藥資源名錄》),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 《中藥大辭典》:白僵蠶拼音注音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匯編》),僵蟲(《河北藥材》)。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
  • 《中藥大辭典》:白克馬葉拼音注音Bái Kè Mǎ Yè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安息香料植物垂珠花的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多生于山中陽坡雜林中。分布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垂珠花,又名:白花......
  • 拼音注音Bái Bā Jiǎo Lián別名血絲金盆、鬼臼、九臼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貴州八角蓮的根及根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ysosma majorensis(Gagnep.)Ying[Podophyllum majorense ......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蘭花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別名白玉蘭、白緬花來源木蘭科含笑花屬植物白蘭花Michelia alba DC.,以根、葉、花入藥。夏秋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微溫。功能主治芳香化濕,利尿,止咳化痰。根:泌尿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