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右粗末。
治臟腑泠熱不調,飲食不節(jié),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jié),或路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fā)者,有發(fā)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
《活人書》方不用白扁豆,加黃連四兩碎,以生姜汁同研勻,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
香薷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八),香薷飲(《仁齋直指>卷三)、三物香薷飲(《醫(yī)方集解》)。
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250克 香薷(去土)500克
上為粗末。
祛暑解表,除濕和中。治暑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惡寒發(fā)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口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浮濡者。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許,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
方中香薷發(fā)表散寒,祛暑化濕為君;厚樸化濕行滯,寬中理氣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為佐;煎時加酒活血通陽,使藥力通行全身,則邪除而正復。冷服可免藥入作吐。
黃連香薷飲(《丹溪心法》卷一)。
厚樸(去皮)60克 香薷(穗)45克 黃連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
上搗為粗末。
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jié),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亂吐利,腹痛轉筋者。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
煎服時不得犯鐵器。
香薷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又名“香薷飲”“三物香薷飲”。
香薷一斤(12克),白扁豆、厚樸各半斤(各6克)。
原方作散劑,現(xiàn)代多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陰暑,癥見惡寒發(fā)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陰暑、急性腸炎及痘疹性咽炎等病癥。
1.陰暑:以本方加減治療36例。其中24例是經西醫(yī)抗炎、解熱鎮(zhèn)痛等治療無效而改服中藥者。結果:36例全部治愈。服藥最少2劑,最多9劑(《滿北中醫(yī)雜志》2002年第12期)
2.急性腸炎:以新加香薷飲治療60例,治療3日后統(tǒng)計療效。療效評定以經治療2日內腹瀉次數(shù)減至每日2次以下,大便外形正?;虺尚危Y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即為治愈。結果:治愈51例,有效9例。(《中國中醫(yī)急癥》2000年第二期)
3.皰疹性咽炎:以香薷飲加味泡服治療小兒痘疹性咽炎126例,與病毒靈及利巴韋林治療57例為對照。體溫≥39℃者給予藥物及物理降溫,嘔吐、腹瀉、煩躁者對癥處理:療效評定以體溫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為痊愈。結果:痊愈116例。(《陜西中醫(yī)》2003年第3期)
本方為暑令乘涼飲冷,以致外感寒邪,內傷于濕而設。方中重用香薷祛暑解表;厚樸行氣除滿,燥濕化滯;白扁豆健脾和中,滲濕消暑;入酒少許同煎,溫通經脈,助藥力通達全身。本方以辛溫表散與苦溫燥濕、甘緩和中配伍,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證,又能化濕滯而和腸胃。
臨床以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胸悶、舌苔白膩、脈浮為證治要點。若表邪較重,可加青蒿;兼見鼻塞流涕,可加蔥豉湯;兼里熱者,加黃連;濕盛于里,加茯苓、甘草;胸悶、腹脹、腹痛甚,加木香、砂仁、藿香、枳殼。運用時需注意,表虛有汗或傷暑發(fā)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可使用。
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夏季發(fā)熱、藥物不良反應、痄腮、流行性感冒、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等證屬外感風寒夾濕者?,F(xiàn)代實驗研究證實,香薷具有鎮(zhèn)痛、抗菌、抗病毒、解熱、緩解腸痙攣等諸多作用,且對胃腸道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
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濕阻,易豆為花加銀翹,新加香薷治陰暑。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炮制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臟腑泠熱不調,飲食不節(jié),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jié),或路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fā)者,有發(fā)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
備注《活人書》方不用白扁豆,加黃連四兩碎,以生姜汁同研勻,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香薷散別名香薷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八),香薷飲(《仁齋直指>卷三)、三物香薷飲(《醫(yī)方集解》)。
處方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250克 香薷(去土)50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除濕和中。治暑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惡寒發(fā)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口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浮濡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許,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
備注方中香薷發(fā)表散寒,祛暑化濕為君;厚樸化濕行滯,寬中理氣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為佐;煎時加酒活血通陽,使藥力通行全身,則邪除而正復。冷服可免藥入作吐。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類證活人書》卷十八:香薷散別名黃連香薷飲(《丹溪心法》卷一)。
處方厚樸(去皮)60克 香薷(穗)45克 黃連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
制法上搗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jié),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亂吐利,腹痛轉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
注意煎服時不得犯鐵器。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散出處香薷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又名“香薷飲”“三物香薷飲”。
組成香薷一斤(12克),白扁豆、厚樸各半斤(各6克)。
用法原方作散劑,現(xiàn)代多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癥見惡寒發(fā)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陰暑、急性腸炎及痘疹性咽炎等病癥。
1.陰暑:以本方加減治療36例。其中24例是經西醫(yī)抗炎、解熱鎮(zhèn)痛等治療無效而改服中藥者。結果:36例全部治愈。服藥最少2劑,最多9劑(《滿北中醫(yī)雜志》2002年第12期)
2.急性腸炎:以新加香薷飲治療60例,治療3日后統(tǒng)計療效。療效評定以經治療2日內腹瀉次數(shù)減至每日2次以下,大便外形正?;虺尚危Y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即為治愈。結果:治愈51例,有效9例。(《中國中醫(yī)急癥》2000年第二期)
3.皰疹性咽炎:以香薷飲加味泡服治療小兒痘疹性咽炎126例,與病毒靈及利巴韋林治療57例為對照。體溫≥39℃者給予藥物及物理降溫,嘔吐、腹瀉、煩躁者對癥處理:療效評定以體溫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為痊愈。結果:痊愈116例。(《陜西中醫(yī)》2003年第3期)
方解本方為暑令乘涼飲冷,以致外感寒邪,內傷于濕而設。方中重用香薷祛暑解表;厚樸行氣除滿,燥濕化滯;白扁豆健脾和中,滲濕消暑;入酒少許同煎,溫通經脈,助藥力通達全身。本方以辛溫表散與苦溫燥濕、甘緩和中配伍,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證,又能化濕滯而和腸胃。
臨床以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胸悶、舌苔白膩、脈浮為證治要點。若表邪較重,可加青蒿;兼見鼻塞流涕,可加蔥豉湯;兼里熱者,加黃連;濕盛于里,加茯苓、甘草;胸悶、腹脹、腹痛甚,加木香、砂仁、藿香、枳殼。運用時需注意,表虛有汗或傷暑發(fā)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可使用。
現(xiàn)代研究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夏季發(fā)熱、藥物不良反應、痄腮、流行性感冒、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等證屬外感風寒夾濕者?,F(xiàn)代實驗研究證實,香薷具有鎮(zhèn)痛、抗菌、抗病毒、解熱、緩解腸痙攣等諸多作用,且對胃腸道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
方歌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濕阻,易豆為花加銀翹,新加香薷治陰暑。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