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癥以走馬名者.言其疾速.失治即殞故也.蓋齒屬腎.與胃相通.腎主一身之元氣.凡受積熱火毒.疳氣即奔上焦.或干麻痘之后.及傷寒雜癥熱病而成.或因平昔過服助陽熱藥.并飲毒所中.凡初起口氣甚臭.名臭息.次第齒黑.名崩砂.盛則齦爛.名潰槽.熱血迸出.名宣露.極甚者.牙脫落.名腐根.既脫齒不復(fù)回生矣.可見此癥.貴乎速治也.
凡牙疳初起.黑爛腐臭出血者.宜服蘆薈消疳飲.若脾胃虛者.宜兼服人參茯苓粥.吹以神功丹.若痘疹后余毒所中者.宜服清疳解毒湯.外勢輕者.俱用人中白散擦之若堅硬青紫漸腐穿腮齒搖動者.宜蘆薈散擦之.凡牙疳見紅血流者.吉.如頑肉不脫.腐肉漸開掀腫.外散臭氣.身熱不退俱屬不治.
又牙疳五不治癥.齒落無血者.不治.腮崩唇破者.不治.黑腐不脫者.不治.臭氣異常者.不治.服藥不效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