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生姜1塊(中破,兩邊各剜去少許,可容巴豆丸15粒,卻合姜,紙裹浸濕,煨熟用)。
氣痛多因冷,或感風(fēng)雨濕,或冷食癥滯,則腹有痛塊,引引上心。
先熱下熱白湯1盞,取出藥丸,先一口湯咽下,再嚼煨姜,白湯盡咽下,如瀉亦好。
煨姜能正冷氣,而巴豆祛積有功也。
木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肉桂(去粗皮)1兩,硇砂(紙上飛過)1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蓽澄茄半兩,青橘皮半兩,陳橘皮(去白)半兩,五味半兩,茴香1分(炒)。
上為細(xì)末,次入硇砂研勻,酒煮面糊為丸,每1兩作20丸。
中脘停寒,胸膈結(jié)痞,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每服1丸,以生姜1塊,剜如合子,安藥在內(nèi),濕紙裹,煨令香,去紙,放溫細(xì)嚼,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丁香(不見火)1兩,木香(不見火)1兩,人參1兩,白術(shù)(焙)2兩,青皮(去白)2兩,陳皮(去白)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半,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肉豆蔻(炮)2兩,干姜(炮)3兩。
上為細(xì)末,入硇砂8錢,姜汁、面糊為丸,每1兩做20丸。
男子、婦人氣血虛弱,久積陰冷,留滯不化,結(jié)聚成形,心腹膨脹,刺痛成陣,上連胸脅;或脾胃久虛,內(nèi)傷冷物,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或久痢純白,時下青黑,腸滑不禁。又治胃脘停痰,嘔吐吞酸,痞塞不通,不思飲食,身體沉重,面色痿黃,或久患心脾疼痛。
每服1丸,用老姜1塊如拇指頭大,切開作合子,安藥于內(nèi),用濕紙裹,慢火煨一頓飯久,取出去紙,和姜細(xì)嚼,白湯送下。小兒1粒分4服。
孕婦不得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生姜1塊(中破,兩邊各剜去少許,可容巴豆丸15粒,卻合姜,紙裹浸濕,煨熟用)。
功能主治氣痛多因冷,或感風(fēng)雨濕,或冷食癥滯,則腹有痛塊,引引上心。
用法用量先熱下熱白湯1盞,取出藥丸,先一口湯咽下,再嚼煨姜,白湯盡咽下,如瀉亦好。
各家論述煨姜能正冷氣,而巴豆祛積有功也。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楊氏家藏方》卷六:姜合丸處方木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肉桂(去粗皮)1兩,硇砂(紙上飛過)1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蓽澄茄半兩,青橘皮半兩,陳橘皮(去白)半兩,五味半兩,茴香1分(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次入硇砂研勻,酒煮面糊為丸,每1兩作20丸。
功能主治中脘停寒,胸膈結(jié)痞,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生姜1塊,剜如合子,安藥在內(nèi),濕紙裹,煨令香,去紙,放溫細(xì)嚼,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姜合丸處方丁香(不見火)1兩,木香(不見火)1兩,人參1兩,白術(shù)(焙)2兩,青皮(去白)2兩,陳皮(去白)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半,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肉豆蔻(炮)2兩,干姜(炮)3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硇砂8錢,姜汁、面糊為丸,每1兩做20丸。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氣血虛弱,久積陰冷,留滯不化,結(jié)聚成形,心腹膨脹,刺痛成陣,上連胸脅;或脾胃久虛,內(nèi)傷冷物,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或久痢純白,時下青黑,腸滑不禁。又治胃脘停痰,嘔吐吞酸,痞塞不通,不思飲食,身體沉重,面色痿黃,或久患心脾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老姜1塊如拇指頭大,切開作合子,安藥于內(nèi),用濕紙裹,慢火煨一頓飯久,取出去紙,和姜細(xì)嚼,白湯送下。小兒1粒分4服。
注意孕婦不得服。
摘錄《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