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肝暖血,破瘀消癥,逐腰腿濕寒,驅(qū)腹脅疼痛。
肝屬木而藏血,血秉木氣,其性溫暖。溫氣上升,陽和舒布,積而成熱,則化心火。木之溫者,陽之半升,火之熱者,陽之全浮也。人知氣之為陽,而不知其實含陰精,知血之為陰,而不知其實抱陽氣。
血中之溫,化火為熱之原也,溫氣充足,則陽旺而人康,溫氣衰弱,則陰盛而人病。陽復(fù)則生,陰勝則死,生之與死,美惡不同,陽之與陰,貴賤自殊。蠢飛蠕動,尚知死生之美惡,下士庸工,不解陰陽之貴賤,千古禍源,積成于貴陰賤陽之家矣。
欲求長生,必扶陽氣,扶陽之法,當(dāng)于氣血之中培其根本。陽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止有不足,萬無有余,世無溫氣太旺而生病者。其肝家痛熱,緣生意不足,溫氣抑郁而生風(fēng)燥,非陽旺而陰虛也。
肉桂溫暖條暢,大補血中溫氣。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氣,善行滯結(jié),是以最解肝脾之郁。
金之味辛,木之味酸,辛酸者,金木之郁,肺肝之病也。蓋金之性收,木之性散,金曰從革,從則收而革則不收,于是作辛。木曰曲直,直則散而曲不散,于是作酸。辛則肺病,酸則肝病,以其郁也,故肺宜酸收而肝宜辛散。肺得酸收,則革者從降而辛味收,肝得辛散,則曲者宜升而酸味散矣。事有相反而相成者,此類是也。肝脾發(fā)舒,溫氣升達,而化陽神。陽神司令,陰邪無權(quán),卻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
凡經(jīng)絡(luò)堙瘀、臟腑癥結(jié)、關(guān)節(jié)閉塞、心腹疼痛等證,無非溫氣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脫泄,九竅不守,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其證也。女子月期產(chǎn)后,種種諸病,總不出此。悉宜肉桂,馀藥不能。
肉桂本系樹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內(nèi)行,所走者表中之里。究其力量所至,直達臟腑,與桂枝專走經(jīng)絡(luò)者不同。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肝暖血,破瘀消癥,逐腰腿濕寒,驅(qū)腹脅疼痛。
肝屬木而藏血,血秉木氣,其性溫暖。溫氣上升,陽和舒布,積而成熱,則化心火。木之溫者,陽之半升,火之熱者,陽之全浮也。人知氣之為陽,而不知其實含陰精,知血之為陰,而不知其實抱陽氣。
血中之溫,化火為熱之原也,溫氣充足,則陽旺而人康,溫氣衰弱,則陰盛而人病。陽復(fù)則生,陰勝則死,生之與死,美惡不同,陽之與陰,貴賤自殊。蠢飛蠕動,尚知死生之美惡,下士庸工,不解陰陽之貴賤,千古禍源,積成于貴陰賤陽之家矣。
欲求長生,必扶陽氣,扶陽之法,當(dāng)于氣血之中培其根本。陽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止有不足,萬無有余,世無溫氣太旺而生病者。其肝家痛熱,緣生意不足,溫氣抑郁而生風(fēng)燥,非陽旺而陰虛也。
肉桂溫暖條暢,大補血中溫氣。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氣,善行滯結(jié),是以最解肝脾之郁。
金之味辛,木之味酸,辛酸者,金木之郁,肺肝之病也。蓋金之性收,木之性散,金曰從革,從則收而革則不收,于是作辛。木曰曲直,直則散而曲不散,于是作酸。辛則肺病,酸則肝病,以其郁也,故肺宜酸收而肝宜辛散。肺得酸收,則革者從降而辛味收,肝得辛散,則曲者宜升而酸味散矣。事有相反而相成者,此類是也。肝脾發(fā)舒,溫氣升達,而化陽神。陽神司令,陰邪無權(quán),卻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
凡經(jīng)絡(luò)堙瘀、臟腑癥結(jié)、關(guān)節(jié)閉塞、心腹疼痛等證,無非溫氣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脫泄,九竅不守,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其證也。女子月期產(chǎn)后,種種諸病,總不出此。悉宜肉桂,馀藥不能。
肉桂本系樹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內(nèi)行,所走者表中之里。究其力量所至,直達臟腑,與桂枝專走經(jīng)絡(luò)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