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日華子本草》
為薔薇科植物李的葉。
①《日華子本草》:"平,無毒。"
②《綱目》:"甘酸,平,無毒。"
治小兒壯熱,驚癇,水腫,金瘡。
①《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痁疾,驚癇,作浴湯。"
②《滇南本草》:"治金瘡水腫。"
③《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鎮(zhèn)咳。"
內(nèi)服:煎湯。外用:煎水洗浴或搗汁涂。
①治少小身熱:李葉以水煮,去滓,浴兒。(《千金方》李葉湯)
②治惡刺:李葉、棗葉搗絞取汁,點之。(《千金方》)
李葉
出自《日華子本草》。
藥材基源:為藥薔薇科植物李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采葉,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
資源分布:除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李 喬木,高達(dá)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密淺圓鈍重鋸齒?;▋尚裕煌ǔ?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shù);排成不規(guī)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dá)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xì)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葉大多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6-10cm,寬3-4cm,邊緣有細(xì)鈍的重鋸齒,上下兩面均為棕綠色,上面中脈疏生長毛,下面脈間簇生柔毛。葉柄長1-2cm,上有數(shù)個腺點。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淡。
李樹葉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洋槐甙(robinin),槲皮素(quercetin),蕓香甙(rutin),槲皮素-3,7-O-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O-diglucoside)。
胃;脾;肺經(jīng)
甘;酸;平;無毒
清熱解毒。主壯熱驚癇,腫毒潰爛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浴;或搗敷;或搗汁涂。
1.《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占疾,驚癎,作浴湯。
2.《滇南本草》:治金瘡水腫。
3.《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鎮(zhèn)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葉。
性味①《日華子本草》:"平,無毒。"
②《綱目》:"甘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小兒壯熱,驚癇,水腫,金瘡。
①《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痁疾,驚癇,作浴湯。"
②《滇南本草》:"治金瘡水腫。"
③《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鎮(zhèn)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外用:煎水洗浴或搗汁涂。
復(fù)方①治少小身熱:李葉以水煮,去滓,浴兒。(《千金方》李葉湯)
②治惡刺:李葉、棗葉搗絞取汁,點之。(《千金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李樹葉拼音注音Lǐ Shù Yè別名李葉
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Plum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藥薔薇科植物李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采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
資源分布:除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原形態(tài)李 喬木,高達(dá)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密淺圓鈍重鋸齒?;▋尚裕煌ǔ?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shù);排成不規(guī)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dá)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xì)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性狀葉大多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6-10cm,寬3-4cm,邊緣有細(xì)鈍的重鋸齒,上下兩面均為棕綠色,上面中脈疏生長毛,下面脈間簇生柔毛。葉柄長1-2cm,上有數(shù)個腺點。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李樹葉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洋槐甙(robinin),槲皮素(quercetin),蕓香甙(rutin),槲皮素-3,7-O-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O-diglucoside)。
歸經(jīng)胃;脾;肺經(jīng)
性味甘;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壯熱驚癇,腫毒潰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浴;或搗敷;或搗汁涂。
各家論述1.《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占疾,驚癎,作浴湯。
2.《滇南本草》:治金瘡水腫。
3.《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鎮(zhèn)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