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椰子油

    《中藥大辭典》:椰子油拼音注音Yē Zi Yóu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棕櫚種植物椰子胚乳,經(jīng)碾碎烘蒸后所榨取的油。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參見"椰子皮"條。

    性狀

    椰子油在熱帶地方為白色液體,在冷處則為牛油樣的固體;有特殊氣味,新鮮時氣味芬芳。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堿化值258,碘值8.4~9.3。

    化學(xué)成分

    果肉含油量為60~65%。油中含游離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櫚酸7%,羊脂酸9%,脂蠟酸5%,羊蠟酸10%,油酸2%,月桂酸45%。

    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4.5%,豆甾醇及巖藻甾醇31.5%,α-菠菜甾醇及甾醇6%,β-谷甾醇58%。

    功能主治

    治疥癬,凍瘡。

    ①《華夷花木考》:"祛暑氣。"

    ②《粵志》:"療齒疾,凍瘡。"

    ③《中國藥植圖鑒》:"搽神經(jīng)性皮炎。"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椰子油拼音注音Yē Zi Yóu英文名Coconut endosperm Oil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椰子的胚乳,經(jīng)加工而成的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cos nucifera L.

    采收和儲藏:將果實有胚乳,經(jīng)碾碎烘、蒸后榨取其油。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長熱帶地區(qū)海岸。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南部諸島及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及云南。

    原形態(tài)

    椰子,大喬木,高15-30m,莖粗壯,有環(huán)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簇生莖頂;葉柄粗壯,長達(dá)1m以上;葉片羽狀全裂,長3-4m;裂片多數(shù),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65-100cm,寬3-4cm;先端漸尖,革質(zhì)。肉穗花序腋生,長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紡錘形,厚木質(zhì),最下部的長60-100cm或更長,老時脫落;雄花萼片3,鱗片狀,長3-4mm;花瓣3片,卵狀長圓形,長1-1.5cm;雄蕊6,長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數(shù)枚;萼片闊圓形,寬約2.5cm;花瓣與萼片相似,但較小。堅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長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纖維質(zhì),內(nèi)果皮木質(zhì)堅硬,近基處有3萌發(fā)孔。種子1顆,種皮薄,緊貼著白色堅實的胚乳,胚乳內(nèi)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性狀

    性狀鑒別,白色液體或脂樣固體,具特異芳香氣。相對密度0.8354,折光率1.4295,碘值8.4-9.3。

    化學(xué)成分

    果肉含油量為60-65%。油中含游離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櫚酸7%,羊脂酸9%,脂蠟酸5%,羊蠟酸10%,油酸2%,月桂酸45%。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Stigmastatrienol)4.5%,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巖藻甾醇(FucosCerol)31.5%,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甾醇6%, β-谷甾醇58%。

    鑒別

    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堿化值258,碘值8.4-9.3。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辛;微溫

    功能主治

    殺蟲止癢;斂瘡。主瘡癬;濕疹;凍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搽。

    各家論述

    1.《華夷花木考》:祛暑氣。

    2.《粵志》:療齒疾,凍瘡。

    3.《中國藥植圖鑒》:搽神經(jīng)性皮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è Tiě Xiàn Jué別名豬鬃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鐵線蕨科植物白堊鐵線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iantumgravesii Hance[A.leveillei Christ;A.gravesii Hance v......
  • 《中國藥典》:白頭翁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別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英文名RADIX PULSATILLAE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
  • 《中藥大辭典》:白頭翁花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Huā出處《綱目》來源為毛莨科植物白頭翁的花蕾。功能主治《綱目》:“治瘧疾寒熱,白禿頭瘡?!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2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白頭翁莖葉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Jīnɡ Yè別名白頭翁草(《圣濟(jì)總錄》)。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莖葉。功能主治治腰膝肢節(jié)風(fēng)痛,浮腫及心臟病。①《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fēng)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婆婆納來源玄參科白婆婆納Veronica incana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消腫止血。主治癰癤紅腫。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婆婆納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