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田螺殼

    《中藥大辭典》:田螺殼拼音注音Tián Luó Ké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田螺科動(dòng)物中國圓田螺。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田螺"條。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和胃,止瀉,止血,化痰。治反胃吐食,胃脘疼痛,滑瀉,便血,小兒驚風(fēng),膿水濕瘡。

    ①《別錄》:"療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漬飲汁,止瀉。"

    ②《本草拾遺》:"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③《綱目》:"爛殼研細(xì)末服之,止下血,小兒驚風(fēng)有痰,瘡瘍膿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研為末,1~2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反胃吐食:田螺殼、黃蜆殼(皆取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兩入白梅肉四個(gè),搗和為丸,再入砂合子內(nèi)蓋定泥固,煅存性,研細(xì)末。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diào)下,不然用陳米飲調(diào)服亦可。(《本草述》)

    ②治心脾痛不止者:田螺殼,溪間者亦可,以松柴片層層疊上,燒過火,吹去松灰,取殼研末,以烏沉湯、寬中散之類調(diào)服二錢。(《醫(yī)林集要》水甲散)

    ③治瘑瘡:螺殼二七枚(爛者),亂發(fā)(燒灰)、龍膽末各等分。上三味合研如粉,以三年油淀和敷之,加膩粉妙。(《刪繁方》)

    ④治急驚風(fēng):遠(yuǎn)年螺殼白者,燒灰,加麝香少許,水調(diào)灌之。(《普濟(jì)方》)

    ⑤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大田螺殼七個(gè),韭菜根七根,茵陳一兩。水煎,加燒酒少許沖服。每日一劑,服后蓋被令出汗。(《單方驗(yàn)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田螺殼拼音注音Tián Luó Ké別名

    中國圓田螺

    英文名river snail shell出處

    出自《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田螺動(dòng)物中國圓田螺和中華圓田螺的殼。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2.C.cathayensis(Heude)

    采收和儲(chǔ)藏:田螺洗凈,除去肉,將殼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庫、河溝、池塘及水田內(nèi),常以寬大的足部在水庫及水草上爬行。以多汁水生植物的葉及藻類為主要食料。

    2.生活于池塘、湖泊、水田及緩流的小溪內(nèi)。

    資源分布:1.本種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于河北、山東、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中國圓田螺,貝殼大,外形呈圓錐形,其高度大于殼口高度。殼頂尖。體螺層膨大。貝殼表面光滑無肋,具有細(xì)密面明顯的生長線,有時(shí)在體螺層上形成褶襞。殼面黃褐色或綠褐色。殼口呈卵圓形,上方有一銳角,周緣具有黑色框邊,外唇簡單,內(nèi)唇上方貼覆于體螺翅上,部分或全部遮蓋臍孔。臍孔呈縫狀。厴角質(zhì),為一黃褐色卵圓形薄片,具有明顯的同心圓的生長紋,厴核位于內(nèi)唇中央處。

    2.中華圓田螺,貝殼大,呈卵圓形,殼質(zhì)薄而堅(jiān)實(shí)。殼高50mm,寬40mm。螺層6-7層,各層表面膨大,螺層在寬度上增長迅速,螺旋部較短而寬;體螺層特別別膨大;殼頂尖銳,縫合線深。殼面呈綠褐色或黃褐色。殼口為卵圓形,周緣經(jīng)常具有黑色的框邊。外唇簡單內(nèi)唇肥厚,遮蓋臍孔。臍孔呈縫狀。

    炮制

    1.

    2.煅田螺殼《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火煅”。《食物本草會(huì)纂》:“燒研”?,F(xiàn)行,取凈田螺殼置適宜容器內(nèi),于無煙的爐火中,用武火加熱,煅至酥脆時(shí)取出,放涼,碾碎。

    歸經(jīng)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和胃;收斂。主反胃吐食,胃脘疼痛;泄瀉;便血;瘡瘍膿水淋漓;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研為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別錄》:療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漬飲汁,止瀉。

    2.《本草拾遺》: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3.《綱目》:爛殼研細(xì)末服之,止下血,小兒驚風(fēng)有痰,瘡瘍膿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chǔ)......
  • 《中藥大辭典》: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本草圖經(jīng)》)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原形態(tài)角閃石的一種。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xì)絲形之纖維狀物休,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帶綠色,光澤絲狀,微透明至不透明......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東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dá)20米。樹......
  • 《中藥大辭典》: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
  • 別名草烏來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逐風(fēng)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