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
《廣西藥植名錄》
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
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可達(dá)1米。根莖粗壯,彎曲,外皮黑褐色,堅硬,多須根,肉呈粉紅色。莖中空,有節(jié)。根生葉大而長,基部常有狹翅,葉柄紅色;莖生葉小。穗狀花序頂生,密生淡紫色小花;花被4~6裂;雄蕊2~8;子房三棱形或兩面突起。瘦果。
《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澀微苦,平,無毒。"
清熱,解毒,收斂,生肌。治痢疾,腹瀉,癰腫,痔瘡,湯火傷。
①《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生肌。治毒蛇咬傷,湯火傷,痢疾,腹瀉。"
②《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收斂,去積,產(chǎn)后補(bǔ)血。治腸胃濕熱,赤痢,口糜,癰腫,痔瘡,火傷。"
內(nèi)服:煎湯,2~4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治慢性腹瀉:伴蛇蓮研末,野蕎麥煎汁沖服。(《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
雞爪大王、拳參、馬蜂七、草血竭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oriaceum Sam.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地、山坡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50cm。根莖肥厚彎曲,黑褐色,具多數(shù)須根,有殘存葉柄;莖直立,不分枝,無毛?;~葉柄長6-8cm,莖生葉幾無柄;托葉鞘膜質(zhì),褐色;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10-18cm,寬2-5c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或常有狹翅,葉緣網(wǎng)狀,葉脈反卷,上面無毛,下面葉脈有疏毛。穗狀花序頂生,長4-7cm;兩性花;苞片膜質(zhì);花被5深裂,紅色或粉紅色,小花梗伸出苞片外;雄蕊8,長于花被,花藥紫紅色;柱頭3枚?;ㄆ?-8月。
苦;性寒
清熱解毒。主濕熱痢疾;腹瀉;癰腫;痔瘡;牙齦腫痛;口糜;湯火傷;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6-12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1.《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生肌。治毒蛇咬傷,湯火傷,痢疾,腹瀉。
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收斂,去積,產(chǎn)后補(bǔ)血。治腸胃濕熱,赤痢,口糜,癰腫,痔瘡,火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高可達(dá)1米。根莖粗壯,彎曲,外皮黑褐色,堅硬,多須根,肉呈粉紅色。莖中空,有節(jié)。根生葉大而長,基部常有狹翅,葉柄紅色;莖生葉小。穗狀花序頂生,密生淡紫色小花;花被4~6裂;雄蕊2~8;子房三棱形或兩面突起。瘦果。
性味《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澀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收斂,生肌。治痢疾,腹瀉,癰腫,痔瘡,湯火傷。
①《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生肌。治毒蛇咬傷,湯火傷,痢疾,腹瀉。"
②《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收斂,去積,產(chǎn)后補(bǔ)血。治腸胃濕熱,赤痢,口糜,癰腫,痔瘡,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復(fù)方治慢性腹瀉:伴蛇蓮研末,野蕎麥煎汁沖服。(《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雞爪大王、拳參、馬蜂七、草血竭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oriaceum Sam.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地、山坡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50cm。根莖肥厚彎曲,黑褐色,具多數(shù)須根,有殘存葉柄;莖直立,不分枝,無毛?;~葉柄長6-8cm,莖生葉幾無柄;托葉鞘膜質(zhì),褐色;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10-18cm,寬2-5c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或常有狹翅,葉緣網(wǎng)狀,葉脈反卷,上面無毛,下面葉脈有疏毛。穗狀花序頂生,長4-7cm;兩性花;苞片膜質(zhì);花被5深裂,紅色或粉紅色,小花梗伸出苞片外;雄蕊8,長于花被,花藥紫紅色;柱頭3枚?;ㄆ?-8月。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濕熱痢疾;腹瀉;癰腫;痔瘡;牙齦腫痛;口糜;湯火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1.《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生肌。治毒蛇咬傷,湯火傷,痢疾,腹瀉。
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收斂,去積,產(chǎn)后補(bǔ)血。治腸胃濕熱,赤痢,口糜,癰腫,痔瘡,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