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李根白皮(《金匱要略》)。
《別錄》
為薔薇科植物李根皮的韌皮部。
《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苦咸,寒。
①《別錄》:"大寒。"
②《藥性論》:"味咸。"
③《日華于本草》:"涼,無毒。"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清熱,下氣。治消渴心煩,奔豚氣逆,帶下,齒痛。
①《吳普本草》:"治瘡。"
②《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④《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⑤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⑥《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含漱或磨汁涂。
①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奔豚湯)
②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涂喉外。(《菽園雜記》)
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出自《名醫(yī)別錄》。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
資源分布:除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李 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密淺圓鈍重鋸齒?;▋尚?;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shù);排成不規(guī)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根皮呈卷曲筒狀,槽狀或不規(guī)則塊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2-0.5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體輕,質(zhì)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氣微,味苦而澀。
肝;脾;心經(jīng)
苦;咸;寒;無毒
降逆,燥濕,清熱解毒。主氣逆奔豚,濕熱痢疾,赤白帶下,消渴,腳氣,丹毒瘡癰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汁含漱或磨汁涂。
1.《吳普本草》:治瘡。
2.《名醫(yī)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3.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4.《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5.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6.《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7.《本草綱目》:李根白皮刮去皺皮,炙黃入藥用?!秳e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8.《本經(jīng)逢原》:《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氣責豚湯用甘李根白皮,時珍疑為二種,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藥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皮則入厥陰血分,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秳e錄》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燒存性敷小兒丹毒,甄權(quán)治消渴腳氣,孟詵治赤白帶下,皆取苦咸降逆氣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甘李根白皮(《金匱要略》)。
出處《別錄》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根皮的韌皮部。
歸經(jīng)《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性味苦咸,寒。
①《別錄》:"大寒。"
②《藥性論》:"味咸。"
③《日華于本草》:"涼,無毒。"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清熱,下氣。治消渴心煩,奔豚氣逆,帶下,齒痛。
①《吳普本草》:"治瘡。"
②《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④《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⑤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⑥《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含漱或磨汁涂。
復方①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奔豚湯)
②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涂喉外。(《菽園雜記》)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李根皮拼音注音Lǐ Gēn Pí別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英文名Root-bark of Japanese Plum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
資源分布:除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原形態(tài)李 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密淺圓鈍重鋸齒?;▋尚?;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shù);排成不規(guī)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性狀根皮呈卷曲筒狀,槽狀或不規(guī)則塊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2-0.5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體輕,質(zhì)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氣微,味苦而澀。
歸經(jīng)肝;脾;心經(jīng)
性味苦;咸;寒;無毒
功能主治降逆,燥濕,清熱解毒。主氣逆奔豚,濕熱痢疾,赤白帶下,消渴,腳氣,丹毒瘡癰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汁含漱或磨汁涂。
各家論述1.《吳普本草》:治瘡。
2.《名醫(yī)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3.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4.《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5.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6.《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7.《本草綱目》:李根白皮刮去皺皮,炙黃入藥用?!秳e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8.《本經(jīng)逢原》:《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氣責豚湯用甘李根白皮,時珍疑為二種,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藥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皮則入厥陰血分,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秳e錄》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燒存性敷小兒丹毒,甄權(quán)治消渴腳氣,孟詵治赤白帶下,皆取苦咸降逆氣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