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李子

    《中藥大辭典》:李子拼音注音Lǐ Zi別名

    李實(《別錄》),嘉慶子(《兩京記》)。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果實。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常栽培于庭園。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原形態(tài)

    李(《詩經(jīng)》)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無毛,紅棕色有光澤。葉通常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至柄,邊緣具密鈍細(xì)復(fù)齒,上面中脈疏生長毛,下面脈腋間有束毛,余無毛;葉柄長1~2厘米,有數(shù)腺點。花常3朵簇生,白色,徑1.5~2厘米;花梗長1~1.5厘米,無毛;萼長圓狀卵形,無毛;花瓣5;雄蕊多數(shù);雌蕊具細(xì)長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狀卵形,徑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縫痕明顯,被蠟粉,通常黃色或淡黃綠色,或微紅?;ㄆ?~5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果肉中可得天門冬素0.1%,尚含谷酰胺、絲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蘇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歸經(jīng)

    《本草求真》:"入肝、腎。"

    性味

    甘酸,平。

    ①《別錄》:"味苦。"

    ②《干金·食治》:"苦酸,微溫,澀,無毒。"

    ③崔禹錫《食經(jīng)》:"小冷。"

    ④《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注意

    ①《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虛。"

    ②《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痰,助濕發(fā)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功能主治

    清肝滌熱,生津,利水。治虛勞骨蒸,消渴,腹水。

    ①《別錄》:"除痼熱,調(diào)中。"

    ②孟詵:"去骨節(jié)間勞熱。"

    ③《日華子本草》:"益氣。"

    ④《滇南本草》:"治風(fēng)濕氣滯血凝。"

    ⑤《醫(yī)林纂要》:"養(yǎng)肝,瀉肝,破瘀。"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⑦《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消渴引飲等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食或搗汁。

    復(fù)方

    ①治骨蒸勞熱,或消渴引飲:鮮李子搗絞汁冷服。(《泉州本草》)

    ②治肝腫硬腹水:李子鮮食。(《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李子拼音注音Lǐ Zi別名

    李實、嘉慶子、山李子、嘉應(yīng)子

    英文名fruit of Jampanese Plum.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7-8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nèi)。

    資源分布:除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原形態(tài)

    李 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密淺圓鈍重鋸齒?;▋尚?;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shù);排成不規(guī)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xì)皺紋?;ㄆ?-5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征 對氣候的適應(yīng)性強,對土壤只要土層較深,有一定的肥力,不論何種土質(zhì)都可以栽種。對空氣和土壤濕度要求較高,極不耐積水,果園排水不良,常致使?fàn)€根,生長不良或易發(fā)生各種病害。宜選擇土質(zhì)疏松、土壤透氣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和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建園。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株和嫁接繁殖。生產(chǎn)上提倡用嫁接繁殖。常用的砧木有毛桃和李砧。芽接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枝接宜于冬季或早春萌芽前進行。苗木質(zhì)量對定植以后的生長狀況關(guān)系極大,注意選擇壯苗栽培才能早結(jié)豐產(chǎn)。為便于田間操作,可采用寬行密株的栽植方式,在立地條件好的果園,可用4m×6m的行株距,在立地條件差的果園可用3m×5m的行株距。

    田間管理 擴坑改土,深翻施重肥。追肥應(yīng)以勤施薄施,梢期多施為原則。肥料要先稀后濃,用量隨樹體擴大而增加,注意整形控梢,培養(yǎng)豐產(chǎn)樹型,夏剪主要將徒長枝進行摘心或短剪,并疏剪從主干、主枝萌發(fā)出來的徒長枝,冬剪主要是剪去枯枝、病蟲枝、下垂拖地枝。

    病蟲害防治 炭疽病,為害葉部,早春發(fā)芽前噴5度的石硫合劑,或噴1:1:100的波爾多液。流膠言不膠病,為害干、枝樹皮,夏、秋季對已感病的樹用800倍代森銨或800倍托布津噴射,并刮除病部。蚜蟲,為害新梢,可用煙葉浸出液,連續(xù)噴灑2-3次,每隔7-10d噴灑1次。

    性狀

    果實呈球狀卵形,直徑2-4cm,先端微尖,基部凹陷,一側(cè)有深溝,表面黃棕色或棕色。果肉較厚,果核扁平長橢圓形,長6-10mm,寬4-7mm,厚約2mm,褐黃色,有明顯縱向皺紋。氣微、味酸、微甜。

    化學(xué)成分

    果實含赤霉素A/32(gibberellin A/32)。還含胡蘿卜類色素,如β-胡蘿卜素(β-carcotene),隱黃質(zhì)(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堇黃質(zhì)(violaxanthin)及新黃質(zhì)(neoxanthin),并含維生素A。

    歸經(jīng)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甘;酸;平

    注意

    1.《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虛。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

    3.《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痰,助濕發(fā)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消積。主虛勞骨蒸;消渴;食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者,生食,每次100-300g。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除痼熱,調(diào)中。

    2.孟詵:去骨節(jié)間勞熱。

    3.《日華子本草》:益氣。

    4.《滇南本草》:治風(fēng)濕氣滯血凝。

    5.《醫(yī)林纂要》:養(yǎng)肝,瀉肝,破瘀。

    6.《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7.《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消渴引飲等證。8.《本草求真》:《素問》言李味屬肝,故治多在于肝,正思邈所謂肝病宜李之意也。中有痼熱不調(diào),骨節(jié)間有癆熱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則熱得酸則斂,得苦則降,而能使熱悉去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官桂皮[四川]、桂皮來源樟科樟屬植物銀葉樟(川桂皮)Cinnamomum argenteum Gamble 和三條筋樹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以樹皮入藥。夏至前后采收。炮制剝皮,切成30~60厘......
  • 拼音注音Chuān Guì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銀葉桂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mairei Lévl.[C.argenteum Gamble]采收和儲藏:一般栽培15-20年,胸徑達12-15cm時,在5-......
  • 拼音注音Chuān Tónɡ Pí別名茨楸、棘揪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樹皮。全年可采,以春季為好,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Chuān Lí別名棠梨刺來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