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扁豆

    《中藥大辭典》:野扁豆拼音注音Yě Biǎn Dòu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豆科植物毛野扁豆全草種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叢中。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攀援草本,全體綠色帶灰白色,各部有銹色腺點。莖稍呈棱狀。3出復葉,頂端一葉較大,菱形,長1.5~3.5厘米,闊2~3.5厘米,尖端鈍,常具細尖,基部圓形,全緣;兩側2個小葉呈斜菱形,略??;葉上面均被短柔毛,下面除脈上被毛外,余幾無毛??偁罨ㄐ蛞干?,小花4~7朵,有花柄,苞片早落,無小苞片;花萼鐘狀,萼齒4個,最下一個最長,外被短柔毛與銹色腺點;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端微缺,基部有耳與爪;翼瓣稍彎,亦有耳,龍骨瓣很彎;雄蕊10,連合為2體,花藥一式。子房無柄,基部有環(huán)狀腺體,花柱纖細,很長。莢果線形,扁平,長4~5.5厘米;具種子6~8粒?;ㄆ?~8月。果期9月。

    功能主治

    ①《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

    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婦女白帶,野扁豆子二至三兩,燉豬腳爪,沖白酒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扁豆拼音注音Yě Biǎn Dòu英文名Seed of Villous Dunbaria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野扁豆,長沙坡阜有之。莖、葉俱似扁豆而小,開花亦如扁豆花而色黃。結扁角長寸許,子大如蒺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毛野扁豆和長柄野扁豆的全草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unbaria villosa (Thunb.) Makino[Glycine villosa Thunb.] 2.Dunbaria podocarpa Kurz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全草,洗凈,曬干。秋季采收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草叢中或灌木林中。2.生于河邊、灌叢或攀援于樹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2.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 、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1.毛野扁豆 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有銹色腺點。莖細弱,密生短柔毛。托葉披針形,兩面被短柔毛;小托葉鉆形,被短柔毛,早落。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較大,近菱形,側生小葉斜菱形,長1.5-3cm,寬2-3.5cm,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圓形,上面被短柔毛,下面除脈上被毛外其余幾無毛??偁罨ㄐ蛞干?,長可達6cm,有2-7花;花長約2cm;花萼鐘狀,萼齒4,有短柔毛和銹色腺點;花冠黃色;子房密生長柔毛和銹色腺點,基部有杯狀腺體;雄蕊10,二體。莢果條形,扁,長約4cm,寬約0.7cm,有種子6-7顆?;ㄆ?-8月,果期9月。2.長柄野扁豆 纏繞草本有。莖枝具棱。葉柄及小葉柄密生白色短柔毛;托葉小,披針形,有毛。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形長1.5-4.5cn,寬1.5-5cm,側生小葉較小,兩面均密生灰色柔毛,下面有紅色腺點??偁罨ㄐ蛲ǔ?-2花,少有3-4花;序軸及總花梗有白色短柔毛;花萼鐘狀,萼齒4,卵狀披針形,有短毛,有橙黃色腺點;花冠黃色;二體雄蕊;子房有短毛,有黃紅色腺點,花柱絲狀。莢果線形,扁,長達7cm,有白色短柔毛和細小的黃紅色腺點,果柄長達1.5cm,通常伸出萼外。種子近圓形,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9月。

    性狀

    (1)毛野扁豆 全體纏繞成團。莖纖細長,草綠色,具毛茸和銹色腺點。葉皺縮易碎,完整葉為三出復葉,頂端小葉較大,長1.5-3cm,寬2-3.5cm,葉片菱形,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圓形,全緣,兩側小葉斜菱形,綠色或枯綠色,下表面具腺點。莢果條形而扁,長約4cm,寬0.7cm,表面具毛茸,有種子6-7顆,橢圓形,果柄長約2.5mm。氣微,具豆腥氣。(2)長柄野扁豆 莖具棱。小葉長可達4.5cm,寬約5cm,背面毛較多,可見銹色腺點。莢果條形,長達7cm,寬約1cm,密被短柔毛,內(nèi)含種子9-10顆,種子近圓形,黑色。果柄長可達1.5cm。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帶。主咽喉腫痛,乳癰,牙痛,腫毒,毒蛇咬傷,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婦女白帶,野扁豆子二至三兩,燉豬腳爪,沖白酒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后,......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別名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薢寶葉來源為椴樹科破布葉屬植物破布樹Microcos paniculata.的葉。夏秋采葉,曬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滯......
  • 《全國中草藥匯編》: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別名兔狗尾、狐貍尾、虎尾輪、防蟲草、貓上樹來源豆科貍尾草屬植物長穗貓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