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jì)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jì)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嘔吐者,乳食傷胃也。
定吐飲治吐逆,投諸藥不止,服此神效。
半夏(湯泡透切片,焙干為末,二兩) 生姜(洗凈,和皮一兩) 薄桂(去粗皮銼,三錢)
上姜切作小框,如綠豆大,同前半夏和勻,入小鐺內(nèi),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紙攤開地上去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少與緩服。
定吐紫金核治嘔吐。
丁香 木香 藿香 半夏(姜湯泡七次)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各一錢。)
上為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棗核大,用沉香、朱砂各一錢為衣,陰干。每用一丸,用棗一枚去核,放藥丸在內(nèi),姜片夾,濕紙裹,灰火內(nèi)煨熟,去姜紙,嚼吃,用米飲壓之。
□
一小兒傷食,發(fā)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而愈。(方見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