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神仙掌花

    《中藥大辭典》:神仙掌花拼音注音Shén Xiān Zhǎnɡ Huā別名

    玉英(《云南通志》)。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

    化學(xué)成分

    花含異鼠李素和槲皮素的葡萄糖甙以及異槲皮甙。

    功能主治

    《本草求原》:"止吐血,煎肉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神仙掌花拼音注音Shén Xiān Zhǎnɡ Huā別名

    玉英、麒麟花

    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及綠仙人掌的花。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Opuntia dillenii(Ker-Gaw.)Haw.[Cactus dillenii Ker-Gaw.]2.Op-untia vulgaris Mill.[O.monacantha Haw.]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花開時(shí)采收,置通風(fēng)處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沿海沙灘的空曠處,向陽干燥的山坡、石上、路旁或村莊。

    2.生于河谷地區(qū),常栽培于村莊、園邊。

    資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華南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肉質(zhì)植物,常叢生,灌木狀,高0.5-3m。莖下部稍木質(zhì),近圓柱形,上部有分枝,具節(jié);莖節(jié)扁平,倒卵形至長(zhǎng)圓形,長(zhǎng)7-40cm,幼時(shí)鮮綠色,老時(shí)變藍(lán)綠色,有時(shí)被白粉,其上散生小窠,每一窠上簇生數(shù)條針刺和多數(shù)倒生短刺毛;針刺黃色,雜以黃褐色斑紋。葉退化成鉆狀,早落?;▎紊驍?shù)朵聚生于莖節(jié)頂部邊緣,鮮黃色,直徑2-9cm ;花被片多數(shù),外部的帶綠色,向內(nèi)漸變?yōu)榛ò隊(duì)?,廣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排成數(shù)輪,花叢淺黃色,花藥2室;子房下位,1室,花柱粗壯,柱頭6-8裂,白色。漿果多汁,倒卵形或梨形,紫紅色,長(zhǎng)5-7cm。種子多數(shù)?;ㄆ?-6月。

    2.喬木或灌木狀,高1.5-4m。老株有明顯的圓柱形主干,自近基部分枝,分枝多而茂密。莖節(jié)倒卵形或長(zhǎng)圓形.基部漸狹,長(zhǎng)10-30cm,較厚,嫩莖節(jié)薄,常波皺狀,鮮綠色,散生小窠;小窠具均勻短絨毛、黃褐色刺毛和1-2枚針刺;刺長(zhǎng)1-4cm,幼時(shí)黃色,先瑞紅褐色,老刺變灰色,先端暗褐色;老莖干上的小窠內(nèi)針刺多達(dá)10根。葉鉆狀,長(zhǎng)2-3mm,早落?;?-5朵,著生于嫩莖節(jié)的頂部或邊緣,鮮黃色,直徑達(dá)7.5cm,外方花被片背面具紫紅暈,內(nèi)方花被片呈花瓣?duì)钫归_,倒卵狀長(zhǎng)圓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淺綠色;花柱白色,柱頭裂片6,果肉質(zhì),倒卵球形,長(zhǎng)5-7.5cm,熟時(shí)紫紅色,無刺,具多數(shù)種子。

    化學(xué)成分

    花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葡萄糖甙以及異槲皮甙(Isoquercirin,0.2%)。

    性味

    甘;性涼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主吐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本草求原》:止吐血,煎肉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來源為一種塊狀的二氧化硅礦石。全年可采挖,揀選純白色的供用。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體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帶黃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樣光澤。質(zhì)極堅(jiān)硬,體重,......
  • 《中國(guó)藥典》:白礬拼音注音Bái Fán別名明礬、礬石英文名ALUMEN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xì)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氣微,......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刺三甲“條。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肮δ苤髦沃伟b腫,療瘡,疥癩,......
  •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白勒遠(yuǎn)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guó)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