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作文 學門教育

國學古籍

夜航船

  • 《夜航船》是明代文學家張岱著的一部百科全書類的著作。 張岱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鄉(xiāng)苦途長旅的象征,人們外出都要坐船,在時日緩慢的航行途中,坐著無聊,便以閑談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學士,也有富商大賈。有赴任的官員,也有投親的百姓。各色人等應有盡有,談話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張岱說:“天下學問,惟夜航船最難對付。”他在《夜航船》序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昔日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來,且待小僧伸伸腳?!庇谑牵瑥堘繁憔帉懥艘槐玖惺鲋袊幕WR的書,便取名《夜航船》,使人們不至于在類似夜航船的場合丟丑。“但勿使僧人伸腳則可矣”。《夜航船》,其內(nèi)容從天文地理到經(jīng)史百家,從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廣采博收,共計二十大類,四千多個條目,涉及學科廣泛,是一部比較有規(guī)模的古代百科全書。

    張岱是明代歷史學家、詩人,絕代散文家,浙江紹興人,生于1597年,卒于1679年,字宗子,別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

作者:張 岱

坐花志果

  • 簡介暫無

作者:汪道鼎

圖畫見聞志

  •   我國古代繪畫理論極其豐富,但因當時印刷條件限制,刻板或手抄時常用謬舛衍誤發(fā)生。為了給今天專業(yè)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提供較為準確的學習研究資料,我社在[文化革命]前出版了《中國美術論著叢刊》,內(nèi)容包括繪畫、書法、工藝諸方面的理論著作、技法研究、史料傳記等等,請專業(yè)工作者根據(jù)善本進行???,加以斷句,以方便讀者。本書六卷,北宋郭若虛撰。這是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而作的一本重要美術論著?!稓v代名畫記》敘古代畫家,至唐末會昌元年為止(公元八四一)。郭若虎此作,則“續(xù)自會昌元年,后歷五季,通至本朝熙寧七年(公元一○七四),名人藝士,編而次之?!痹蛑幸呀?jīng)把用意說明。本書對于唐末、宋初時代繪畫藝術的作用、演變、風格、畫家、流派等等,敘述綦詳。我國繪畫,自唐至宋,遠到了完務成熟的階段,《圖畫見聞志》是總結(jié)這一時期繪畫成就的著作。今丄的讀才能夠了解唐、宋時期藝術的鼎盛面貌,此書的貢獻不少。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已稱此書為“看畫之綢領”,即可想見其價值。本書參照《歷代名畫記》體例,大部分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篇繪畫藝術論文;第二部分是唐末、五代至宋初的畫家小傳;第三部分是前者采用古人傳記中述畫故事,后者為作者對當時畫壇掌故的見聞記錄。本書是我國重要的美術論著書籍?! ∽髡撸海ㄋ危┕籼撝?;黃苗子點校

作者:郭若虛

論語集注

  •   本書是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朱熹對《論語》的注釋,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

      附: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以后,諸多注解中最有權(quán)威和影響最大的一種。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從他父輩起,居住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過9年官,大部分時間在福建講學。晚年由于反對當權(quán)派韓倫胄,被誣為“偽學”領袖,受到貶斥。南宋末理宗尊崇道學,朱熹恢復名譽。元明清歷代皆尊程朱理學,理學成為官學,成為后期儒學的主流學派。朱熹學問淵博,著述很多,重要的有《四書集注》、《周易本義》、《通鑒綱目》、《楚辭集注》、《韓文考異》等。后人把他的遺文編輯為《朱文公集》,把他的語錄編為《朱子語類》。清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編出《朱子全書》,是《文集》和《語類》的選集。

      《四書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臨終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唐以前,儒學以五經(jīng)為經(jīng)典,《論語》和《孟子》尚未正式列為經(jīng)書;《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未有特殊的地位。語孟學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書之正式結(jié)集則成于朱熹。其后社會重四書過于五經(jīng),科舉考試以四書為主要科目。在《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說明他重視四書的用意,說由于漢唐以來儒家經(jīng)學只注意“記誦詞章”,道、釋異端“虛無寂滅之教”流傳,以至儒學道統(tǒng)到孟子之后不得其傳;二程、朱熹提出四書,正是要“接乎孟子之傳”。朱熹認為《大學》是“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學者必由此入門,才能達于圣學。他作《大學格物補傳》,強調(diào)“即物而窮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用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彼J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圣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至于《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墩撜Z》、《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敝祆渫瞥缑献樱J為孟子大賢,亞圣之次。從此孔孟并稱。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指出了道學家追求的境界。

      《四書集注》版本很多,現(xiàn)在容易找到的有《四書五經(jīng)》宋元人注中國書店1984年影印、《四書章句集往》《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重點讀《中庸》。

作者:朱熹

孫子略解

  • 《孫子略解》(即《孫子注》),開創(chuàng)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其“兵以義動”的戰(zhàn)爭觀,因事設奇、任勢制勝的“詭詐論”,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后世推重。

    ------------------------------------------------------------------

    〈序〉   操聞上古弧矢之利,《論語》:「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

    師貞,丈人吉?!埂对姟吩唬骸竿鹾账古颊髌渎谩!裹S帝湯武咸用干戚以濟世也?!?

    司馬法》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故盐湔邷?,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 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已。審計重舉,明畫深

    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計篇〉

    〔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計於廟堂也?!?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jīng)之以五,校之以計,以索其情。

    〔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謂導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

    生,民弗詭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

    〔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

    也。』〕   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幟、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

    者,主軍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則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曰:主孰賢?將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 〔曹操曰:制由權(quán)也,權(quán)因事制也?!?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舟臨晉而渡於夏陽也。〕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  怒而橈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ū岸溨? ?。ㄘ鴦谥?

    〔曹操曰:以利勞之。〕

     ?。ㄓH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

    〔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

    機在目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

    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作戰(zhàn)篇〉

    〔曹操曰:欲戰(zhàn)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曹操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率三萬軍, 養(yǎng)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yǎng)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

    。養(yǎng)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shù)也?!?  千里而饋糧,

    〔曹操曰:越境千里。〕

      則外內(nèi)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費日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曹操曰:謂購賞猶在外之也。〕

      其用戰(zhàn):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曹操曰:鈍,弊也;屈,盡也。〕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無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再載;

    〔曹操曰:籍,猶賦也。言初賦民,便取勝,不復歸國發(fā)兵也。始用糧,後遂因食於敵,

    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也?!?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戰(zhàn)具,取用於國中,糧食則因敵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於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nèi)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費也。〕

      公家之用:破車疲馬,甲胄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長轂車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上艸下忌][上艸下干]一石,當吾二十石



    〔曹操曰:[艸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轉(zhuǎn)輸之法,費二十

    石乃得一石。〕



      故殺敵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敵?!?

      取敵者,貨也。

    〔曹操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車戰(zhàn):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車戰(zhàn)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zhàn)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

    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車之法:五車為隊,仆射一人;十軍為官,卒長一

    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蛟唬貉允棺杂熊?十乘已上與敵戰(zhàn),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余九乘皆賞之,所以率 進勵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與吾同也?!?

      車雜而乘之,

    〔曹操曰:不獨任也。〕

      卒共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曹操曰:益己之強?!?

      故兵貴速,不貴久。

    〔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將賢則國安也?!?



    〈謀攻篇〉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qū),拒其都邑,絕其內(nèi)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得之,為

    次也。〕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曰:《司馬法》曰:「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埂?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為旅。〕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zhàn)而勝,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zhàn)而敵自屈服?!?



      故上兵伐謀,

    〔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將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敵國已收其外糧城守,攻之為下也。〕

      攻城之法:修櫓、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櫓,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云梯之屬。距闉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墻,必殺傷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與敵戰(zhàn),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則不頓兵挫銳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謂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

    下邳,生擒呂布也?!?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敵則能戰(zhàn)之,

    〔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奇伏以勝之。〕

      少則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zhàn)也。〕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夫?qū)⒄?,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強,

    〔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

      輔隙則國弱。 〔曹操曰:形見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quán),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軍士既惑既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勝。

      知眾寡之用,勝。

      上下同欲,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勝。

      將能而君不御,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  此五者,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形篇〉

    〔曹操曰: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

    〔曹操曰:守,固備也。〕

      可勝在敵。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敵之虛懈也?!?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

    〔曹操曰:見成形也?!?

      而不可為也。

    〔曹操曰:敵有備故也。〕   不可勝,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勝,攻也。

    〔曹操曰:敵攻己,乃可勝?!?  守則有余,攻則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當見未萌?!?

      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爭鋒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曹操曰:易見聞也?!?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故善者之戰(zhàn),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故其勝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後求勝。

    〔曹操曰:有謀與無慮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shù),四曰稱,五曰勝。

    〔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數(shù),

    〔曹操曰:知其遠近廣狹,知其人數(shù)也。〕

      數(shù)生稱, 〔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稱生勝。

    〔曹操曰:稱量之故,知其勝負所在也?!?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 〔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稱勝者戰(zhàn)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勢篇〉

    〔曹操曰:用兵任勢也?!?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術是也。

    〔曹操曰:部曲為分,什伍為數(shù)?!?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戰(zhàn)為正,後出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實虛是也。

    〔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也?!?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曹操曰:正者當敵,奇兵擊不備?!?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無竭如河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曹操曰:自無窮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無窮也。〕   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還相生,如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jié)也。

    〔曹操曰:發(fā)起擊敵也?!?

      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 〔曹操曰:險,疾也?!?

      其節(jié)短:

    〔曹操曰:短,近也。〕

      勢如[弓廣]弩,節(jié)如發(fā)機。

    〔曹操曰:在度不遠,發(fā)則中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

    〔曹操曰:亂旌旗以示敵,以金鼓齊之也?!?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曹操曰:車騎轉(zhuǎn)也。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曹操曰:皆毀形匿情也?!?

      治亂,術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數(shù)為之,故不可亂也?!?

      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曹操曰:形勢所宜。〕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曹操曰:見羸形也?!?

      予之,敵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誘敵,敵遠離其壘,而以便勢擊其空虛孤特也?!?

      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動敵也?!?



      故善戰(zhàn)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而任勢。

    〔曹操曰:求之於勢者,專任權(quán)也。不責於人者,權(quán)變明也?!?  任勢者,其戰(zhàn)民也,如轉(zhuǎn)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故善戰(zhàn)者戰(zhàn)民也,如轉(zhuǎn)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實虛篇〉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孫子曰:

      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戰(zhàn)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後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

      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故敵佚能勞之,

    〔曹操曰:以事煩之?!?

      飽能饑之者, 〔曹操曰:絕其糧道?!?

     ?。ò材軇又?〔曹操曰:攻其所愛,出其必趨,使敵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趨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



      進不可迎者,沖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戰(zhàn),畫地而守之, 〔曹操曰:軍不欲煩也?!?

      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詐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 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zhàn)

    者寡矣。

      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

    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知戰(zhàn)之日,知戰(zhàn)之地,千里而戰(zhàn);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zhàn)之日?!?

      不知戰(zhàn)之日,不知戰(zhàn)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況遠者數(shù)十里,近者數(shù)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蛟唬簠窃?,讎國也?!?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眾,可無斗也。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 而制勝也。〕   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曹操曰:不重復動而應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

      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五行無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無勢,盈縮隨敵?!?



    〈軍爭篇〉

    〔曹操曰:兩軍爭勝?!?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

    〔曹操曰:聚國人,結(jié)行伍,選部曲,起營陳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 交和。〕

      莫難於軍爭。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爭為難也。〕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邇其道里,先敵至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fā),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後人發(fā),先人至者,明於度數(shù),先知遠近之計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曹操曰:置輜重,則恐捐棄也?!?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以為擒。〕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猶挫也。〕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者,不能結(jié)交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

    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jù)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難知如陰,

      動如雷霆;

      指向分眾,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廣地以分敵利也?!?

      懸權(quán)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故枪?,晝戰(zhàn)多 旌旗,夜戰(zhàn)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齊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闕,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歸師勿遏,此用眾之法也。



    〈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結(jié)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水毀曰圯?!?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fā)奇謀也?!?

      死地則戰(zhàn)。 〔曹操曰:殊死戰(zhàn)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zhàn)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地有所不爭,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茍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云五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quán)也?!?

      雜於利,故務可伸;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雜於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役諸侯以業(yè),

    〔曹操曰:業(yè),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趨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故將有五危:

      必死可殺,

    〔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斗,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虜,

    〔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潔廉可辱,

    〔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愛民可煩。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戰(zhàn)降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此處山之軍也。敵若絕水,必遠水; 〔曹操曰: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

    〔曹操曰:半渡,勢不可并,故可敗?!?

      欲戰(zhàn),無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當處其高,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

      無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眾樹:

    〔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於斥澤之中?!?  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 〔曹操曰:車騎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戰(zhàn)便也?!?

      此處陸上之軍也。凡四軍之利,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處實,

    〔曹操曰:恃滿實也。養(yǎng)生,向水草,可放牧養(yǎng)畜乘。實,猶高也?!?

    〔一曰:恃實滿,向水草放牧也。〕

      是謂必勝,軍無百疾。

      陵丘堤防,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漲也?!?

      絕澗遇: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為絕澗,四方高、中央下者為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可

    以羅絕人者為天羅,地形陷者為天陷,澗道迫狹、深數(shù)丈者為天隙?!?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遠六害,令敵近背之,則我利敵兇?!?  軍旁有險阻、草莽、葭葦、小林、翳澮,可伏匿者,謹復索之,奸之所處也。

    〔曹操曰:險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葦(蒹葭

    )者,眾草所聚也;林木者,眾木所居也。蘙薈者,可屏蔽之處也。此以上論地形,以下

    相敵情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zhàn),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 〔曹操曰:斬伐樹木,除道也?!?

      眾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結(jié)草為障,欲使我疑也?!?

      鳥起者,伏也; 〔曹操曰:鳥起其上,下有伏兵?!?

      獸駭者,覆也。 〔曹操曰:敵廣陳張翼,來覆我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辭卑而備益者,進也;

    〔曹操曰:其使來辭卑,使間視之,敵人增備也。〕

      辭強而進驅(qū)者,退也。

    〔曹操曰:詭詐也。〕

      輕車先出居側(cè)者,陣也;

    〔曹操曰:陳兵欲戰(zhàn)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陣兵者,期也;

      半進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

      汲役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曹操曰:士卒疲勞也?!?  鳥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軍士夜呼,將不勇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軍無懸甀者、不返其舍者,

    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言人者,失其眾者也;

    〔曹操曰: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  數(shù)賞者,窘也;

      數(shù)罰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眾,則心惡之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曹操曰:備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權(quán)力均也。一云:兵非貴益多?!?  無武進,

    〔曹操曰:未見便也?!?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曹操曰:廝養(yǎng)足也。〕

      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

    相得也。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戰(zhàn),審地形以立勝也。〕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zhàn)則利。 〔曹操曰:寧致人,無致於人?!?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

    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

    出而擊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曹操曰:隘,兩山之間通谷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 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勿從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險隘,尤不可致於人?!?

      遠形曰:勢均,難以挑戰(zhàn),戰(zhàn)而不利。

    〔曹操曰:挑戰(zhàn)者,延敵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

    ,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強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統(tǒng)卒,故弛壞?!?

      吏強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zhàn),將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心不壓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 〔曹操曰: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曹操曰:其勢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

    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故戰(zhàn)道必勝,主曰無戰(zhàn),必戰(zhàn)可也;戰(zhàn)道不勝,主曰必戰(zhàn),無戰(zhàn)

    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居死地。   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

    〔曹操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戰(zhàn)之地有九?!?



      孫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覆地,有圍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諸侯戰(zhàn)其地者,為散。

    〔曹操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

    〔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

    〔曹操曰:可以少勝眾、弱擊強?!?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

      諸侯之地三屬, 〔曹操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 〔曹操曰:難返之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

      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

      輕地則無止,

      爭地則無攻, 〔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

      交地則無絕,

    〔曹操曰:相及屬也?!?

      衢地則合交,

    〔曹操曰:結(jié)諸侯也?!?

      重地則掠, 〔曹操曰:蓄積糧食也?!?

      覆地則行,

    〔曹操曰:無稽留也。〕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fā)奇謀也。〕   死地則戰(zhàn)。

    〔曹操曰:殊死戰(zhàn)也?!?

      所謂古善戰(zhàn)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待,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

    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zhàn)?!?  敢問: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問之?!?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jù)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yǎng)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曹操曰:養(yǎng)土氣、并兵力,為不可測度之計?!?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盡力。

    〔曹操曰:在難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

    〔曹操曰:拘,專也?!?  無所往則斗。

    〔曹操曰:人窮則死戰(zhàn)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一本作至死無所災。〕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死,非惡壽也。 〔曹操曰: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發(fā)之日,士坐者涕沾襟,臥者涕交頤。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計?!?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軍者,譬如衛(wèi)然。衛(wèi)然者,恒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

    中身則首尾俱至。敢問:賊可使若衛(wèi)然乎?曰:可。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 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馬埋輪,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馬,縛馬也。埋輪,恃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quán)巧。故曰:雖方馬埋輪,不 足恃也。〕   齊勇若一,整之道也;   剛?cè)峤缘?,地之理也?〔曹操曰:強弱一勢也?!?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齊一貌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謂清凈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無知; 〔曹操曰: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   帥與之登高,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發(fā)其機。若驅(qū)群羊,驅(qū)而往,驅(qū)而來,

    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曹操曰:險,難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見利而進,遭害而退。〕



      凡為客: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

    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固前敵者,死地也。無所往者,窮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輕地,吾將使之僂。

    〔曹操曰:使相交屬。〕

      爭地,吾將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當速進其後也?!?

      交地,吾將固其結(jié)。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趨其後。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將繼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將進其途。 〔曹操曰:疾過也。〕   圍地,吾將塞其闕。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勵士心也?!?



      故諸侯之情,殆則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則斗,

    〔曹操曰:勢有不得已也?!?

      過則從。

    〔曹操曰:陷之甚過,則從計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

    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陳此三事,而復云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謂九地之利害?;蛟唬荷纤奈迨乱病!?

      彼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養(yǎng)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權(quán);伸己之私,威加於敵:

    〔曹操曰:交者,不結(jié)成天下諸侯之權(quán)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quán),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國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軍法令不豫施懸之,《司馬法》曰:「見敵作誓,瞻功作賞?!?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詐?!?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戰(zhàn),或在死亡之地,亦有敗者。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埂?

      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敗為勝。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進,設伏而退;彼欲去,開而擊之?!?  并力一向,千里殺將, 〔曹操曰:先示之以閑空虛弱之處,敵則并向而利之,雖千里可擒其將也。〕 〔一曰:并兵向敵,雖千里能擒其將也。〕

      此謂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謂巧攻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無通其使;

    〔曹操曰:謀定,則閉關梁、絕其符信,勿使通使?!?

      勵於廊上,以誅其事。 〔曹操曰:誅,治也?!?

      敵人開闠,必亟入之,

    〔曹操曰: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  先其所愛,

    〔曹操曰:據(jù)便利也?!?

      微與之期,

    〔曹操曰:後人發(fā),先人至。〕   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

    〔曹操曰:行踐規(guī)矩,無常也?!?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曹操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當擇時日也?!?



      孫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燒具也?!?

      發(fā)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四者,風之起日也。

      火發(fā)於內(nèi),則軍應之於外。

    〔曹操曰:以兵應之也?!?

      火發(fā),其兵靜而勿攻,極其火央,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之。

    〔曹操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火可發(fā)於外,無待於內(nèi),以時發(fā)之。火發(fā)上風,無攻下風。

    〔曹操曰:不便也?!?  晝風久,夜風止。

    〔曹操曰:數(shù)當然也。〕

      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術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勝明也?!?

      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曹操曰:水但能絕敵糧道、分敵軍,不可奪敵蓄積?!?



      夫戰(zhàn)勝攻取,不修其政者,兇!命之曰費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復還也?;蛟唬嘿p不以時,但留費也,賞善不踰日也?!?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

      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用戰(zhàn);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不可復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

    之,此安國之道也。



    〈用間篇〉

    〔曹操曰:戰(zhàn)必先用間,以知敵情也?!?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nèi)騷動,怠於道路,不

    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

    ?!?

      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主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 :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禱祀而求?!?

      不可象於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類求也?!?  不可驗於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數(shù)度也。〕

      必取於人知者。 〔曹操曰:因間人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xiāng)間,有內(nèi)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

    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曹操曰:同時任用五間也?!?

      鄉(xiāng)間者,因其鄉(xiāng)人而用者也。內(nèi)間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者也。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得於敵者也。

      生間者,返報者也。

      故三軍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圣不能用間,非仁不能使間。

    非微不能得間之實,非密不能得間之寶。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fā),聞間事者

    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

    之姓名。

      令吾間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鄉(xiāng)間、內(nèi)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

    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曹操曰:呂望也?!?

      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

作者:曹操

洗冤集錄

  •   《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法醫(yī)學著作。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是世界上現(xiàn)存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專著。該書的最早版本,當屬宋淳祐丁未宋慈于湖南憲治的自刻本,繼又奉旨頒行天下,但均已不傳。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錄》;蘭陵孫星衍元槧重刊本或稱《岱南閣叢書》本;此外又有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2卷本;清代多種刻本與元刻本完全相同。還有1937年商務印書館的《叢書集成(初編)》本?,F(xiàn)較通行的有:法律出版社1958年的《洗冤集錄點校本》;群眾出版社1980年出版楊奉琨校譯本《洗冤錄校譯》;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賈靜濤點校本。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陽人,法醫(yī)學家。少受業(yè)于同邑“考亭高第”吳稚門下,受朱熹的考亭學派(又稱閩學)影響很深。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主簿、縣令、通判兼攝郡事。嘉熙六年(1239),升提點廣東刑獄,后又移任江西提點刑獄兼知贛州。淳祐年間,除直秘閣,提點湖南刑獄并兼大使行府參議官,協(xié)助湖南安撫大使陳處理大使行府一切軍政要務。宋慈居官清廉剛正,體恤民情,不畏權(quán)豪,決事果斷。20余年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時間與刑獄方面有關,深知“獄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檢驗”,認為檢驗乃是整個案件“死生出入之權(quán)輿,直枉屈伸之機括”,因而對于獄案總是審之又審,“不敢生一毫慢易心”。發(fā)現(xiàn)吏仵奸巧欺侮,則亟予駁正;若疑信未決,必反復深思,決不率然而行。認真審慎的實踐,得出一條重要經(jīng)驗,“獄情之失,多起于發(fā)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于歷試之淺”,于是博采近世所傳諸書如《內(nèi)恕錄》、《折獄龜鑒》等數(shù)家,薈萃厘正,參以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總為一編,名曰《洗冤集錄》,刊于湖南憲治,供省內(nèi)檢驗官吏參考,以指導獄事的檢驗,達到“洗冤澤物”的目的。宋慈死后,理宗為表彰他的功績,曾為其御書墓門。其摯友劉克莊(后村)在墓志銘中贊他“奉使四路,皆司臬事,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滑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br>
      本書5卷53目,約7萬字。前有作者自序。卷1包括條令、檢覆總說、疑難雜說等目;卷2—卷5分列各種尸傷的檢驗區(qū)別等項?!稐l令》目下輯有宋代歷年公布的條令29則,都是對檢驗官員規(guī)定的紀律和注意事項。其余52目,排列分卷不甚有序,各目下內(nèi)容亦有穿插交錯,但細加縷析,其內(nèi)容大致可分三方面:1、檢驗官員應有的態(tài)度和原則;2、各種尸傷的檢驗和區(qū)分方法;3、保辜和各種救急處理。本書對尸體現(xiàn)象、窒息、損傷、現(xiàn)場檢查、尸體檢查等方面都有較科學的觀察和歸納,有的達到相當精細的程度。主要成就有:尸斑的發(fā)生與分布;腐敗的表現(xiàn)和影響條件;尸體現(xiàn)象與死后經(jīng)過時間的關系;棺內(nèi)分娩的發(fā)現(xiàn);縊死的繩套分類;縊溝的特征及影響的條件;自縊、勒死與死后假作自縊的鑒別;溺死與外物壓塞口鼻而死的尸體所見;窒息性玫瑰齒的發(fā)現(xiàn);骨折的生前死后鑒別;各種刃傷的損傷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殺、他殺的鑒別;致命傷的確定;焚死與焚尸的區(qū)別;各種死亡情況下的現(xiàn)場勘驗方法等。第52目“救死方”下,收集了自縊、水溺、暍死、凍死、殺傷及胎動等搶救辦法及單方數(shù)十則,都是通過經(jīng)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宋慈

大唐西域記

  •   《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關于西域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學理論家與翻譯家玄奘?! ⌒剩ü?00年,或作602年至664年),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zhèn))人。他出身于儒學世家,十三歲時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武德元年(618年)至成都,從道基、寶暹等受學,嶄露頭角。后游歷至荊州、吳會、相州等地,講學問難。武德末年,到長安大莊嚴寺掛褡。在對佛教經(jīng)論的研習中,他廣泛接觸各派理論,深感其中疑難問題甚多,懷疑原有譯經(jīng)訛謬,于是發(fā)愿至佛教發(fā)源地印度,廣求異本,以為參驗。恰逢中印度僧人頗密多羅到長安,向他介紹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巴臘貢村與舊王舍村之間)戒賢法師的講學規(guī)模和他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更堅定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涼州,穿越沙磧,歷盡艱辛,至達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龜茲,越凌山,經(jīng)粟特諸國境,過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國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過克什米爾,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歷,到過尼泊爾南部,巡禮佛教六大圣地。貞觀四年到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學習五年。隨后,又遍訪印度各地,于貞觀十四年重回那爛陀寺。他研習大小乘學說,成為當?shù)貙W問最高的佛學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經(jīng)過辯論戰(zhàn)勝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論敵,被稱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他攜帶搜集到的佛經(jīng)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種子等回國。玄奘歷時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萬里,堪稱中古史上一次艱險而偉大的旅行。

      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組織宏大的譯場,協(xié)助玄奘翻譯佛經(jīng)。這是中國佛學史上一次著名的譯經(jīng)活動,玄奘在回國后的十九年中,共譯出佛教經(jīng)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齊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佛教理論方面,玄奘著重傳播古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的法相學,主張唯識論,認為“識。(人們內(nèi)心存在的真理種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現(xiàn)象的起源,成為中國法相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還將印度的因明學(即邏輯推理的方法)介紹過來,引起中國學者對因明學的興趣?! 』貒?,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經(jīng)各地情況,由協(xié)助譯經(jīng)的辯機筆錄,在貞觀二十年完成噬大唐西域記》的寫作。全書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線,對于沿途所見的城邦、地區(qū)和國家,逐章描述,中間不時穿插沿途所得傳聞,而用“行”和“至”二字,把目睹的與耳聞的區(qū)別開來。卷一所述是從阿耆尼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jīng)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并記載濫波國至健馱邏國之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刺拿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qū)。用敬播在序言中的話來概括,是“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連同附帶述及的十二國,則共有一百五十國。自然,這里所謂“國”,有些是較大的國家,有的則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連同附近一些領地而建立的城邦。如中亞境內(nèi)宰利地區(qū)和睹貨邏國故地的一些小國,基本上是依附突厥而無自主之權(quán)的。

作者:玄奘口述 辯機筆錄

英烈傳

  • 英烈傳(又名《皇明開運英武傳》丶《皇明英烈傳》丶《云合奇蹤》)
    版本:清懷德堂本。十卷八十回 。
    作者:不題撰人。
    內(nèi)容:敘述朱元璋等人反抗元順帝統(tǒng)治,滅元建國一事。
    ==============================================================================
    《英烈傳》,一名《皇明開運英武傳》、《皇明英烈傳》、《云合奇蹤》,此書不題撰人。據(jù)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沁,此書為嘉靖時武定候郭勛所撰,旨在為其祖郭英冒功,郭英功績在《英烈傳》中主要指鄱陽湖大戰(zhàn)中郭英一箭射死陳友諒,太祖稱贊郭英一箭勝百萬甲兵,后郭英被封為武定侯。

作者:

紅樓夢

  •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全書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據(jù)說由高鶚續(xù)寫。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居士。清代偉大小說家。祖籍一說是河北豐潤,一說是遼寧遼陽。清人入關后,入正白旗內(nèi)務府籍。從他曾祖至他父親,其家世襲江寧織造。幼年時家勢貴盛,氣派顯赫。后來其父因事獲罪,產(chǎn)業(yè)被抄沒,家道衰落。曹氏全家從南方北遷,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貧,過著“舉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嗜酒健談,性格傲岸。《紅樓夢》寫到80回時,因貧病交迫,加之愛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紅樓夢》成為未完稿的著作。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玉緣》,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nèi)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通過對這些愛情悲劇產(chǎn)生的社會環(huán)境描繪,牽涉到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宗法、婦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的世態(tài),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tǒng)治的腐朽與罪惡,歌頌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宣告了這一社會必然走向滅亡??梢哉f,《紅樓夢》是一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生動的人物形象。寶玉始終站在封建主義精神道德之外,他視仕途為祿蠹,以應酬文字為沽名釣譽之工具,視讀圣賢為畏途,既具有濃厚的貴公子的紈褲習氣,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個性,追尋自由,是一位貴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潔、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她視愛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愛情卻因不容于貴族家庭而被摧毀;寶釵是一位遵奉婦道、恪守婦規(guī)的封建淑女,她同樣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紅樓夢》突破了傳統(tǒng)的取材和構(gòu)思方式,將社會高度濃縮于家庭范圍內(nèi)作整體展現(xiàn),賈府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紅樓夢》寫人的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描寫的人物皆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說寫人類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以精雕細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個性化,心理描寫具體而簡潔;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藝術氣氛里,烘托人物的內(nèi)心情緒。

      《紅樓夢》吸取了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yǎng),又提煉了大眾語言,熔鑄成準確、精煉、純凈、傳神、典雅的語言。

      《紅樓夢》的情節(jié)安排脈胳分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結(jié)構(gòu)既筋絡相聯(lián),縱橫交錯,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鑿之痕。

      《紅樓夢》表面看來都是平常的生活瑣事,但能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質(zhì),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意義。

      《紅樓夢》問世后,以其深進的思想意蘊與精湛的藝術魅力,震撼著一代代讀者的心靈,產(chǎn)生了跨越時空的巨大的影響,在學術研究領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紅學”。在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風風雨雨之后,“紅學”不唯沒有衰微,反而更為興盛,這足以說明《紅樓夢》所具備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的版本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僅流傳八十回的脂評抄本系統(tǒng);一是程偉元高鶚整理補綴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統(tǒng)。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120回校訂注釋本,是一種較為完善的新讀本。

作者:曹雪芹

云笈七簽

  •   據(jù)明《道藏》本影印。云笈七簽一百二十二卷,宋張君房集。書中卷一至二十八,總論經(jīng)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卷二十九至八十六,載道字服食煉氣、內(nèi)丹外丹、方藥符圖之事。卷八十七至一百二十二,為前人文字及傳記之屬。凡有涉于道家者,悉以編入。

      本書是宋真宗時張君房編輯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道教稱書箱為“云笈”,分道書為“三洞四輔”七部,故是書題名《云笈七簽》,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本書是一部概論性的道教著作,對道教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道教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教理教義、本始源流、經(jīng)法傳授等,都有提綱挈領的解釋闡述。它還收錄了漢魏六朝至北宋初的大量道書,它以上清派為正統(tǒng),收載上清派道書特多,而且敘述上清經(jīng)傳授系統(tǒng)和上清派修真方法尤為詳細。

作者:張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