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ǎo
  • 拼音:ao
  • 注音:ㄠˇ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7
  • 漢字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ATDU
  • 五筆98:ATDU
  • 五行:
  • Unicode:U+82BA
  • 四角號(hào)碼:44804
  • 倉頡輸入法:THK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hào):
提交資料
  • 芺字拼音(帶聲調(diào))
    ǎo
  • 芺字筆順
    橫豎豎撇橫撇捺
  • 基本解釋

    ǎo ? ㄠˇ ◎ 古書上說的一種草,亦稱“苦芺”,嫩苗可食用。

  •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ǎo? 〈名〉 即苦芺 [ovalleaf thistle],亦稱鉤芺。一種菊科薊屬的宿根草( Cirsium ovalifolium ),葉有銳鋸齒,初生可食

  • 漢語字典

    [①][ǎo][《廣韻》烏晧切,上晧,影。][《廣韻》於兆切,上小,影。]草名。也稱苦芺。

    音韻參考

    [廣 韻]:於兆切,上30小,yǎo,效開三上宵B影[平水韻]:上聲十九皓[粵 語]:ngou3ou3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芺; 康熙筆畫:10; 頁碼:頁1021第09【玉篇】烏老切【唐韻】烏皓切,??音襖?!菊f文】苦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氣?!∮帧炯崱快墩浊?,音夭。【爾雅·釋草】鉤芺?!臼琛克E類,一名鉤,一名芺?!竟]】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tái),初生可食。 又于到切,音奧。義同。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duì)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tái)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