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導致大量人員傷亡。身體重度損傷,如重度顱腦損傷、脊柱及骨盆骨折、四肢受傷截肢等傷員,雖然經過醫(yī)務人員積極的早期救治,大部分獲得新生,但有相當一部分傷員會遺留程度不同的殘疾。如果及早采取康復措施,就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最大限度恢復機體的功能,減少殘疾的發(fā)生。
顱腦損傷的早期康復
1.局部傷口合并感染 采用紫外線、超短波局部治療,可消炎及促進傷口愈合。
2.促醒治療 嚴重的顱腦損傷常伴昏迷,應根據傷員喜歡的名字、興趣、愛好和憎惡與傷員多交流,讓傷員聽喜愛和熟悉的歌曲、樂曲和廣播節(jié)目等。
活動及按摩肢體和快速擦刷、拍打、擠壓、冰刺激患肢皮膚,對大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還可利用一些不斷變化的五彩燈光刺激視網膜、大腦皮質等。利用針灸刺激頭部和軀干的相應穴位,如感覺區(qū)、運動區(qū)、百會、四神聰、神庭、人中、合谷、內關、三陰交、勞宮、涌泉、十宣等,均可促進認知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3.保持良好的體位 讓傷員處于感覺舒適、對抗痙攣模式、防止攣縮的體位。要定時為傷員翻身、變化體位,預防壓瘡、腫脹和攣縮??墒褂脷鈮|床、充氣墊圈,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4.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暢 每次翻身時用空掌從患者背部肺底部順序拍打至肺尖部,幫助患者排痰;指導患者作體位排痰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5.盡早活動 一旦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志清醒,應盡早幫助患者進行深呼吸、肢體主動運動、床上活動和坐位、站位練習,循序漸進??蓱闷鹆⒋矊麊T進行訓練,逐漸遞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漸適應,以預防體位性低血壓,防止骨質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6.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 增強肌張力、興奮支配肌肉的運動或感覺麻痹的神經,以增強肢體運動功能。
7.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有利于減輕繼發(fā)性損害,促進腦功能恢復。
軟組織損傷的早期康復
地震中的傷員幾乎都有軟組織損傷。
1.一般治療 軟組織急性扭挫傷,可采用冰敷或冷敷,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抬高患肢,制動3周,以利于消除腫脹及損傷組織愈合。肌腱、韌帶斷裂,例如前交叉韌帶、跟腱斷裂,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2.藥物治療 可外貼止痛膏或涂扶他林乳劑,或口服非皮質類固醇消炎鎮(zhèn)痛藥和局部藥物封閉治療。
3.理療 對軟組織損傷,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消腫和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常用冷療法、磁療法、電療、超聲波療法、紫外線、紅外線及蠟療等
4.活動關節(jié)及肌肉訓練。
截肢傷員的早期康復
1.心理康復 地震中由于肢體長時間被壓,引起肢體壞死,須采取截肢來挽救生命,有的甚至雙下肢或上下肢截肢,對傷員的打擊巨大。這些傷員早期表現出悲觀、沮喪、自我孤立于社會的態(tài)度,在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等問題上憂心忡忡。心理康復的目的在于幫助傷員迅速度過前兩個階段,認識自我的價值,重新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對現實采取承認態(tài)度,積極投入恢復功能的訓練中去。
此外,還要做好傷員及其家庭成員的咨詢工作,讓其了解截肢后的傷殘程度和假肢的選擇,截肢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并簡要介紹康復的計劃、方法、所需時間和費用等。
2.殘肢感染 換藥,紫外線、超短波、微波等配合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比單一用藥效果好。
3.消除殘端水腫、早日定型 截肢術后和傷口拆線后,持續(xù)進行彈性繃帶包扎,是預防或減少殘肢腫脹及過多的脂肪組織,促進殘肢成熟定型的關鍵步驟。
4.保持正常姿勢 截肢后,由于肢體失去平衡,如果忽略訓練及早期安裝假肢,往往會引起骨盆傾斜和脊柱側彎。若變形一經固定,其安裝假肢后的步態(tài),步行能力會有很大下降。如大腿截肢后,髖關節(jié)常有屈曲、外展的趨勢。小腿截肢后,膝關節(jié)常有屈曲的趨勢。為了減少疼痛,患者往往不自覺地采取這種不良體位,極易產生關節(jié)屈曲位攣縮。因而,從截肢術后第一天起,傷員須每日堅持數次俯臥,預防產生不良姿勢。
5.殘肢訓練 小腿截肢者,應增強膝關節(jié)屈伸肌,尤其是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大腿截肢者,術后第6天開始主動伸髖練習;術后2周,若殘肢愈合良好,開始主動內收訓練和髖關節(jié)的外展肌訓練。髖關節(jié)離斷者,進行腹背肌和髂腰肌的練習。
6.軀干肌訓練 進行腹背肌訓練為主,并輔以軀干的回旋、側向移動及骨盆提舉等動作。
7.健側腿的訓練 站立訓練:下肢截肢后,其殘側的骨盆大多向下傾斜,致使脊柱側彎,往往初裝假肢時總感到假肢側較長。傷員應在鏡前做站立訓練,矯正姿勢,并以在無支撐的情況下能保持站立10分鐘為目標,連續(xù)單腿跳。站立位的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目標是至少能連續(xù)屈伸膝關節(jié)10~15次。
脊髓損傷造成截癱傷員的早期康復
當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基本平穩(wěn)、脊柱穩(wěn)定即可開始康復訓練。其主要目的是預防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jié)攣縮等,及時處理并發(fā)癥,為今后的康復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
1.體位變換 臥床時應注意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定時變換體位,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以防止皮膚潰爛。
2.關節(jié)被動運動 對癱瘓肢體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訓練,每天1~2次,每一關節(jié)在各軸向活動20次即可,以防止深靜脈血栓及關節(jié)攣縮和畸形的發(fā)生。
3.早期坐起訓練 對脊髓損傷后脊柱穩(wěn)定性良好者應早期(傷后或術后1周左右)開始坐位訓練,每日2次,每次30秒到2個小時。開始時將床頭搖起30度,如無不良反應,則每天將床頭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維持繼續(xù)訓練。
4.站立訓練 患者經過坐起訓練后無體位性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即可考慮進行站起立床,從傾斜20度開始,角度漸增,8周后達到90度,如有不良反應發(fā)生,應及時降低起立床的高度。
5.呼吸及排痰訓練 對頸髓損傷呼吸肌麻痹的患者應訓練其腹式呼吸,并進行咳嗽、咳痰能力以及進行體位排痰訓練,以預防及治療肺部感染,促進呼吸功能改善。
6.大、小便的處理 脊髓損傷后1~2周多采用留置導尿管的方法。傷員每天進水量達到2500~3000ml,應記錄出入水量。之后可采用間歇清潔導尿術。便秘可用潤滑劑、緩瀉劑與灌腸等方法處理。
骨折傷員的早期康復
1.減輕肢體腫脹 用枕頭或懸?guī)Ц呤軅闹w,以減輕肢體腫脹。另外,在抬高肢體后,患者可主動活動遠端不受影響的關節(jié),如手指、腳趾,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有效地減輕水腫。
2.注意并發(fā)癥警報 對于配戴石膏的傷員,如出現嚴重疼痛、感覺缺失或麻痹、手指或腳趾顏色變瘀黑、肢體變得無力、不能活動等,需要拆除石膏架,重新配戴。
3.及早活動沒有受傷的肢體及關節(jié) 如上肢的鐘擺活動、握拳、屈伸膝關節(jié)等,可有效防止關節(jié)僵硬和攣縮,如配戴石膏、夾板固定,醫(yī)護人員應指導傷員進行等長肌肉收縮的運動,特別是針對在石膏內的肌肉,以減輕肌肉萎縮。另外,未被固定的部位應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如下肢配戴了短石膏,患者可練習直腿抬起、單腿橋式運動等,加強臀部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及早離床活動 如用助行器步行,除了醫(yī)護人員必須定時為患者在床上翻身以預防褥瘡外,也應教導患者主動在床上活動、坐起及簡單的轉移活動等。此外,以手術或石膏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可以在不負重的情況下,使用助行器步行。
5.物理治療 可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消炎、消腫、減輕疼痛、減少粘連、防止肌肉萎縮以及促進骨折愈合。物理治療包括:①溫熱療法,如傳導熱療(蠟療、中藥熨敷)、輻射熱療(如紅外線、光浴)均可應用。②超短波療法或低頻磁療,可使成骨再生區(qū)代謝過程加強,纖維細胞和成骨細胞提早出現。對軟組織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適合用低頻磁場治療,而深部骨折適用于超短波治療。此法可在石膏外進行,但有金屬板內固定時禁用。③音頻電或超聲波治療,可減少瘢痕與粘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導致大量人員傷亡。身體重度損傷,如重度顱腦損傷、脊柱及骨盆骨折、四肢受傷截肢等傷員,雖然經過醫(yī)務人員積極的早期救治,大部分獲得新生,但有相當一部分傷員會遺留程度不同的殘疾。如果及早采取康復措施,就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最大限度恢復機體的功能,減少殘疾的發(fā)生。
顱腦損傷的早期康復
1.局部傷口合并感染 采用紫外線、超短波局部治療,可消炎及促進傷口愈合。
2.促醒治療 嚴重的顱腦損傷常伴昏迷,應根據傷員喜歡的名字、興趣、愛好和憎惡與傷員多交流,讓傷員聽喜愛和熟悉的歌曲、樂曲和廣播節(jié)目等。
活動及按摩肢體和快速擦刷、拍打、擠壓、冰刺激患肢皮膚,對大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還可利用一些不斷變化的五彩燈光刺激視網膜、大腦皮質等。利用針灸刺激頭部和軀干的相應穴位,如感覺區(qū)、運動區(qū)、百會、四神聰、神庭、人中、合谷、內關、三陰交、勞宮、涌泉、十宣等,均可促進認知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3.保持良好的體位 讓傷員處于感覺舒適、對抗痙攣模式、防止攣縮的體位。要定時為傷員翻身、變化體位,預防壓瘡、腫脹和攣縮??墒褂脷鈮|床、充氣墊圈,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4.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暢 每次翻身時用空掌從患者背部肺底部順序拍打至肺尖部,幫助患者排痰;指導患者作體位排痰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5.盡早活動 一旦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志清醒,應盡早幫助患者進行深呼吸、肢體主動運動、床上活動和坐位、站位練習,循序漸進??蓱闷鹆⒋矊麊T進行訓練,逐漸遞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漸適應,以預防體位性低血壓,防止骨質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6.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 增強肌張力、興奮支配肌肉的運動或感覺麻痹的神經,以增強肢體運動功能。
7.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有利于減輕繼發(fā)性損害,促進腦功能恢復。
軟組織損傷的早期康復
地震中的傷員幾乎都有軟組織損傷。
1.一般治療 軟組織急性扭挫傷,可采用冰敷或冷敷,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抬高患肢,制動3周,以利于消除腫脹及損傷組織愈合。肌腱、韌帶斷裂,例如前交叉韌帶、跟腱斷裂,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2.藥物治療 可外貼止痛膏或涂扶他林乳劑,或口服非皮質類固醇消炎鎮(zhèn)痛藥和局部藥物封閉治療。
3.理療 對軟組織損傷,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消腫和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常用冷療法、磁療法、電療、超聲波療法、紫外線、紅外線及蠟療等
4.活動關節(jié)及肌肉訓練。
截肢傷員的早期康復
1.心理康復 地震中由于肢體長時間被壓,引起肢體壞死,須采取截肢來挽救生命,有的甚至雙下肢或上下肢截肢,對傷員的打擊巨大。這些傷員早期表現出悲觀、沮喪、自我孤立于社會的態(tài)度,在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等問題上憂心忡忡。心理康復的目的在于幫助傷員迅速度過前兩個階段,認識自我的價值,重新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對現實采取承認態(tài)度,積極投入恢復功能的訓練中去。
此外,還要做好傷員及其家庭成員的咨詢工作,讓其了解截肢后的傷殘程度和假肢的選擇,截肢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并簡要介紹康復的計劃、方法、所需時間和費用等。
2.殘肢感染 換藥,紫外線、超短波、微波等配合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比單一用藥效果好。
3.消除殘端水腫、早日定型 截肢術后和傷口拆線后,持續(xù)進行彈性繃帶包扎,是預防或減少殘肢腫脹及過多的脂肪組織,促進殘肢成熟定型的關鍵步驟。
4.保持正常姿勢 截肢后,由于肢體失去平衡,如果忽略訓練及早期安裝假肢,往往會引起骨盆傾斜和脊柱側彎。若變形一經固定,其安裝假肢后的步態(tài),步行能力會有很大下降。如大腿截肢后,髖關節(jié)常有屈曲、外展的趨勢。小腿截肢后,膝關節(jié)常有屈曲的趨勢。為了減少疼痛,患者往往不自覺地采取這種不良體位,極易產生關節(jié)屈曲位攣縮。因而,從截肢術后第一天起,傷員須每日堅持數次俯臥,預防產生不良姿勢。
5.殘肢訓練 小腿截肢者,應增強膝關節(jié)屈伸肌,尤其是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大腿截肢者,術后第6天開始主動伸髖練習;術后2周,若殘肢愈合良好,開始主動內收訓練和髖關節(jié)的外展肌訓練。髖關節(jié)離斷者,進行腹背肌和髂腰肌的練習。
6.軀干肌訓練 進行腹背肌訓練為主,并輔以軀干的回旋、側向移動及骨盆提舉等動作。
7.健側腿的訓練 站立訓練:下肢截肢后,其殘側的骨盆大多向下傾斜,致使脊柱側彎,往往初裝假肢時總感到假肢側較長。傷員應在鏡前做站立訓練,矯正姿勢,并以在無支撐的情況下能保持站立10分鐘為目標,連續(xù)單腿跳。站立位的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目標是至少能連續(xù)屈伸膝關節(jié)10~15次。
脊髓損傷造成截癱傷員的早期康復
當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基本平穩(wěn)、脊柱穩(wěn)定即可開始康復訓練。其主要目的是預防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jié)攣縮等,及時處理并發(fā)癥,為今后的康復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
1.體位變換 臥床時應注意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定時變換體位,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以防止皮膚潰爛。
2.關節(jié)被動運動 對癱瘓肢體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訓練,每天1~2次,每一關節(jié)在各軸向活動20次即可,以防止深靜脈血栓及關節(jié)攣縮和畸形的發(fā)生。
3.早期坐起訓練 對脊髓損傷后脊柱穩(wěn)定性良好者應早期(傷后或術后1周左右)開始坐位訓練,每日2次,每次30秒到2個小時。開始時將床頭搖起30度,如無不良反應,則每天將床頭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維持繼續(xù)訓練。
4.站立訓練 患者經過坐起訓練后無體位性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即可考慮進行站起立床,從傾斜20度開始,角度漸增,8周后達到90度,如有不良反應發(fā)生,應及時降低起立床的高度。
5.呼吸及排痰訓練 對頸髓損傷呼吸肌麻痹的患者應訓練其腹式呼吸,并進行咳嗽、咳痰能力以及進行體位排痰訓練,以預防及治療肺部感染,促進呼吸功能改善。
6.大、小便的處理 脊髓損傷后1~2周多采用留置導尿管的方法。傷員每天進水量達到2500~3000ml,應記錄出入水量。之后可采用間歇清潔導尿術。便秘可用潤滑劑、緩瀉劑與灌腸等方法處理。
骨折傷員的早期康復
1.減輕肢體腫脹 用枕頭或懸?guī)Ц呤軅闹w,以減輕肢體腫脹。另外,在抬高肢體后,患者可主動活動遠端不受影響的關節(jié),如手指、腳趾,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有效地減輕水腫。
2.注意并發(fā)癥警報 對于配戴石膏的傷員,如出現嚴重疼痛、感覺缺失或麻痹、手指或腳趾顏色變瘀黑、肢體變得無力、不能活動等,需要拆除石膏架,重新配戴。
3.及早活動沒有受傷的肢體及關節(jié) 如上肢的鐘擺活動、握拳、屈伸膝關節(jié)等,可有效防止關節(jié)僵硬和攣縮,如配戴石膏、夾板固定,醫(yī)護人員應指導傷員進行等長肌肉收縮的運動,特別是針對在石膏內的肌肉,以減輕肌肉萎縮。另外,未被固定的部位應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如下肢配戴了短石膏,患者可練習直腿抬起、單腿橋式運動等,加強臀部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及早離床活動 如用助行器步行,除了醫(yī)護人員必須定時為患者在床上翻身以預防褥瘡外,也應教導患者主動在床上活動、坐起及簡單的轉移活動等。此外,以手術或石膏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可以在不負重的情況下,使用助行器步行。
5.物理治療 可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消炎、消腫、減輕疼痛、減少粘連、防止肌肉萎縮以及促進骨折愈合。物理治療包括:①溫熱療法,如傳導熱療(蠟療、中藥熨敷)、輻射熱療(如紅外線、光浴)均可應用。②超短波療法或低頻磁療,可使成骨再生區(qū)代謝過程加強,纖維細胞和成骨細胞提早出現。對軟組織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適合用低頻磁場治療,而深部骨折適用于超短波治療。此法可在石膏外進行,但有金屬板內固定時禁用。③音頻電或超聲波治療,可減少瘢痕與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