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馬先蒿

    《全國中草藥匯編》:馬先蒿拼音注音Mǎ Xiān Hāo別名

    廣布馬先蒿

    來源

    玄參科馬先蒿屬植物華馬先蒿Pedicularis oederi Vahl var. sinensis (Maxim.)Hurus.,以入藥。春秋采挖,除凈泥土,曬干。

    正種藏新馬先蒿Pedicularis oederi Vahl,分布于西藏、新疆。根亦供藥用。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殺蟲。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尿路結(jié)石,小便不利。外用治疥瘡。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馬先蒿拼音注音Mǎ Xiān Hāo別名

    馬屎蒿(《本經(jīng)》),馬新蒿(陸璣《詩疏》),爛石草(《肘后方》),練石草(《別錄》),虎麻(《唐本草》),馬尿泡(《山西中草藥》)。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返顧馬先蒿等的莖葉。秋季采挖,去凈莖葉及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草地及林緣。分布東北及內(nèi)蒙古、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甘肅、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直立。根多數(shù)叢生,細(xì)長纖維狀。莖粗壯中空,方形有棱。葉互生或有時(shí)對(duì)生,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狹,基部廣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圓的重齒,兩面無毛或有疏毛;葉柄短?;▎紊谇o枝上部的葉腋;萼長卵圓形,前方深裂,齒2枚;花冠長2~2.5厘米,淡紫紅花,冠管向右扭旋,上唇盔狀,扭向后方,下唇大,有緣毛,3裂,中裂較?。恍廴锘ńz前面1對(duì)有毛;柱頭伸出于喙端。蒴果斜長圓狀披針形,長1~1.5匣米?;ㄆ?~8月。果期?~9月。

    性味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平。"

    ②《別錄》:"苦,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勝濕,利水。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尿路結(jié)石,婦女白帶,疥瘡。

    ①《本經(jīng)》:"主寒熱,中風(fēng)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

    ②《別錄》:"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jié)氣,利水道小便。"

    ③陶弘景:"主惡瘡。"

    ④《山西中草藥》:"祛風(fēng)勝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大瘋癩疾,骨肉疽敗,眉須墮落,身體癢痛:馬先蒿,炒搗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溫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后方》)

    ②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關(guān)節(jié)疼寤,小便少:馬先蒿根五錢,水煎服。

    ③治尿路結(jié)石,小便不暢:馬先蒿根四兩,研末,每服二錢,開水送服,每天二次。

    ④治疥瘡:馬先蒿根適量,煎湯洗患部。(②方以下出《河北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馬先蒿拼音注音Mǎ Xiān Hāo別名

    馬屎蒿、馬新蒿、爛石草、練石草、虎麻、馬尿泡、芝麻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返顧馬先蒿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dicularis resupinata L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去凈莖葉及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草地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安徽、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返顧馬先蒿,多年生30-70cm。根多數(shù)叢生,細(xì)長而纖維狀。莖常單生,直立,上部分枝,粗壯,中空,方形有棱。葉互生或?qū)ι?;葉柄知,上部葉近無柄,無毛;葉片膜質(zhì)至紙質(zhì);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5.5cm,寬1-2cm,先端漸窄,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圓的重鋸齒,兩面無毛或有疏毛。花單生于莖枝頂端的葉腋中;無?;蛴卸坦#惠嚅L圓卵形,膜質(zhì),前方深裂,齒僅2枚,寬三角形,全緣或略有齒,光滑或有微緣毛;z花冠淡紫紅色,長2-2.5cm,管長1.2-1.5cm,向右扭旋,上唇盔狀,扭向右方,下唇大,有緣毛,3裂,中裂較??;雄蕊花絲前面一對(duì)有毛;花柱伸出喙端。蒴果斜長圓狀披針形,長1-1.6cm?;ㄆ?-8月,果期7-9月。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尿路結(jié)石;小便不利;婦女白帶;大風(fēng)瘌疾;疥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tái)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