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吃豆腐并非多多益善

    豆腐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細、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是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yǎng)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y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黃、燒酒毒等。然而,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弊端一——引起消化不良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xiàn)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弊端二——促使腎功能衰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后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

    弊端三——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美國醫(yī)學專家指出,豆制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于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弊端四——導致碘缺乏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甙的物質,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弊端五——促使痛風發(fā)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fā)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可見,豆腐雖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老年人和腎病、缺鐵性貧血、痛風病、動脈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醫(yī)認為,豆腐性偏寒,胃寒脾虛者以及腎虧者不宜多食。

更多中藥材
  • 拉肚子是可以減肥的,但是它屬于一種不健康的減肥方法,它減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身體里的水分,對身體的危害較大。長期腹瀉是吃進去的食物營養(yǎng)和水分沒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就排出體外,容易導致脫水、營養(yǎng)不良、水電解質紊亂等疾病。導致腹瀉的原因很多,如果腹瀉......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醫(yī)講,甘入脾雖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濕,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類多的食物,對于有濕氣的人來說,不適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醫(yī)講,寒涼傷脾,傷脾后,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也容易促進濕氣生成。三、油膩的食物。煎炸燒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藥都建議盡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鐘,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中藥材因驟然受熱,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細胞壁變硬,從而不利于水分滲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藥效降低。......
  • 很多學中醫(yī)的可能知道中醫(yī)有個病名叫虛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專門有個血痹虛勞病,喜歡中醫(yī)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虛勞就是身體很虛,常年的虛虧,五臟都虛,叫虛勞。這個勞不是指的勞動,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體很弱的情況下,中醫(yī)叫虛勞病。那這個“怯”呢......
  • 第一怕,怕你不運動,缺乏運動幾乎是現(xiàn)代社會打工人的一種常態(tài)問題,那么脾虛為什么要運動呢?因為我們脾在中醫(yī)上來說,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時很少活動,那么我們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強壯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運動。第二怕,怕你太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