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輸尿管結(jié)石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濕熱蘊結(jié)。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逐石。

    【方名】逐石湯。

    【組成】金錢草30克,海金沙藤18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雞內(nèi)金6克,琥珀末3克(沖服),廣木香4.5克(后下),小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鄧鐵濤方。

    中藥方劑(二)

    【辨證】濕熱蘊結(jié)膀胱,瘀滯下焦。

    【治法】行瘀通淋。

    【方名】通脬湯。

    【組成】王不留行15克,瞿麥6克,敗醬草15克,紅花15克,匾蓄6克,澤瀉10克,漏蘆10克,桔梗4克,青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陸文彬方。

    中藥方劑(三)

    【辨證】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方名】四金瞿麥湯。

    【組成】金錢草20克,海金砂20克,川萆解10克,蠶砂10克(包煎),郁金10克,枳實10克,車前子10克(包煎),生地10克,瞿麥10克,滑石10克,雞內(nèi)金5克,酒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董建華方。

    中藥方劑(四)

    【辨證】濕熱蘊結(jié),陰虛腎虧。

    【治法】清熱利水,育陰化石。

    【方名】消石利水湯。

    【組成】瞿麥9克,匾蓄9克,當歸9克,車前子9克,澤瀉9克,土茯苓30克,金錢草30克,生地30克,白茅根30克,小茴香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魏長春方。

    中藥方劑(五)

    【辨證】濕熱蘊蓄下焦,兼有腎虛。

    【治法】清熱益腎,利濕排石。

    【方名】益腎排石湯。

    【組成】金錢草60克,車前子12克,瞿麥9克,杜仲9克,海金砂9克,川牛膝9克,王不留行9克,澤瀉9克,當歸尾9克,肉蓯蓉9克,冬葵子9克,滑石9克,石葦9克,甘草梢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岳美中方。

    中藥方劑(六)

    【辨證】濕熱蘊蓄膀胱。

    【治法】清熱祛濕,利水通淋。

    【方名】排石湯。

    【組成】金錢草60克,木通9克,瞿麥9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9克,甘草梢9克,石葦9克,車前子12克,茯苓12克,滑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岳美中方

更多中藥材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稱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臟泵功能減退,致靜脈瘀血,動脈血液灌注不足,心臟不能充分排出足夠的血量滿足機體代謝和發(fā)育的需要而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多為心肌病變或結(jié)構(gòu)異常使心臟負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導(dǎo)致死亡。小兒各年齡期均可發(fā)......
  •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載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寒之而熱者”,指用苦寒泄熱法治熱證,病不愈反見熱者,是指腎陰(真陰)不足之虛熱,而非有余之實熱;“取之陰”即治宜滋其腎陰(腎之真水......
  • 杜昕 河北省中醫(yī)院 袁紅霞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黃文政教授,從事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50年,尤擅長內(nèi)科雜病。今總結(jié)其治療一夜間煩熱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間煩熱,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喪,晝夜悲悶,心......
  •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瞑眩,語出《尚書·說命》,曰“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應(yīng)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轉(zhuǎn)反應(yīng)。瞑眩是一種疾病治療或者自愈過程中的動象。動者屬陽,相對于靜止不動、處于相持狀態(tài)的人體疾病狀態(tài)來說,這是由陰轉(zhuǎn)陽的佳兆。對于......
  • 皰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內(nèi)出現(xiàn)單個或成簇小皰疹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口腔炎癥。多見于1~3歲小兒,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傳染病后易感染該病,在衛(wèi)生條件差的家庭和托兒所中易傳播,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本病中醫(yī)學稱之為“口瘡”。病損僅在口唇兩側(cè)者,稱“燕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