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冬蟲夏草(cordycepds sinensis(Berk)sacc),是名貴中藥材,其偽品種類很多,亞香棒蟲草為較常見的偽品之一,其來源為麥角科真菌霍克斯蟲草(Cordycepds hawkesii
Gray),寄生在鱗翅目昆蟲幼蟲的子囊菌,由蟲體和頭部長出的子座組成。二者除藥材外觀性狀相近似外,在成分、功效、價格及分布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為了便于鑒別,今將二者的性狀特征和理化鑒別作如下介紹。
l性狀特征
1.1冬蟲夏草
本品由蟲體及蟲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8cm。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深紅色。足8對,中間4對較明顯。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色,中間有暗棕色“V”字型字樣。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7cm,直徑約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小的縱皺紋,基部粗,中部細,上部略膨大。質(zhì)堅韌,斷面黃白色。氣微腥,味微苦。
1.2亞香棒蟲草
本品由蟲體及從蟲部上面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6cm,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少數(shù)黑褐色,有環(huán)紋20~30對,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背面有稀疏黑褐色班點散在;頭部紅棕色,有光澤,足8~1l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無“v,,字型結(jié)構(gòu)。子座細長,呈圓柱形,多數(shù)不分叉,常在柄部有苞片樣突起(1~數(shù)個),而形成數(shù)個節(jié)狀結(jié)構(gòu);有的子座在柄處發(fā)生2~4個分叉;子座長2~7cm,直徑1.5~3.0mm,表面黑褐色,下部有時為紫棕色,有的基部為黃褐色,有細皺紋,上部稍膨大;質(zhì)柔韌,斷面外層黑褐色,中間類白色,氣腥,味微苦。
2理化鑒別
分別取冬蟲夏草、亞香棒蟲草加酸性乙醇(1:7)提取,再分別取溶液lml,于熒光燈(365nm)下觀察,正品容液呈淡藍色熒光(偽品溶液呈黃綠色熒光);各取二者水浸液(1:10)Iml,置熒光(365nm)下觀察,正品溶液呈黃藍色熒光(偽品溶液呈淡黃綠色)。
取二者酸性乙醇提取液(1:7)各1ml,此時兩溶液都呈黃色,分別加入l%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正品黃色不變(偽品呈黃色)。
取二者甲醇提取液(1:7)lml,此時溶液都呈黃色,分別加入濃鹽酸4~5滴及少量鋅粉,在沸水中加熱3分鐘,正品溶液不呈紅色(偽品溶液不呈紅色)。
以上3個鑒別反應(yīng)中,(2)(3)與正品相同,可見,它們之間上仍相近的成分,但又不完全相同,表明可用鑒別(1)反應(yīng)將正品與偽品亞香棒蟲草加以區(qū)別。
摘自《黑龍江中醫(yī)藥》文/葛秀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冬蟲夏草(cordycepds sinensis(Berk)sacc),是名貴中藥材,其偽品種類很多,亞香棒蟲草為較常見的偽品之一,其來源為麥角科真菌霍克斯蟲草(Cordycepds hawkesii
Gray),寄生在鱗翅目昆蟲幼蟲的子囊菌,由蟲體和頭部長出的子座組成。二者除藥材外觀性狀相近似外,在成分、功效、價格及分布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為了便于鑒別,今將二者的性狀特征和理化鑒別作如下介紹。
l性狀特征
1.1冬蟲夏草
本品由蟲體及蟲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8cm。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深紅色。足8對,中間4對較明顯。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色,中間有暗棕色“V”字型字樣。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7cm,直徑約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小的縱皺紋,基部粗,中部細,上部略膨大。質(zhì)堅韌,斷面黃白色。氣微腥,味微苦。
1.2亞香棒蟲草
本品由蟲體及從蟲部上面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6cm,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少數(shù)黑褐色,有環(huán)紋20~30對,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背面有稀疏黑褐色班點散在;頭部紅棕色,有光澤,足8~1l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無“v,,字型結(jié)構(gòu)。子座細長,呈圓柱形,多數(shù)不分叉,常在柄部有苞片樣突起(1~數(shù)個),而形成數(shù)個節(jié)狀結(jié)構(gòu);有的子座在柄處發(fā)生2~4個分叉;子座長2~7cm,直徑1.5~3.0mm,表面黑褐色,下部有時為紫棕色,有的基部為黃褐色,有細皺紋,上部稍膨大;質(zhì)柔韌,斷面外層黑褐色,中間類白色,氣腥,味微苦。
2理化鑒別
分別取冬蟲夏草、亞香棒蟲草加酸性乙醇(1:7)提取,再分別取溶液lml,于熒光燈(365nm)下觀察,正品容液呈淡藍色熒光(偽品溶液呈黃綠色熒光);各取二者水浸液(1:10)Iml,置熒光(365nm)下觀察,正品溶液呈黃藍色熒光(偽品溶液呈淡黃綠色)。
取二者酸性乙醇提取液(1:7)各1ml,此時兩溶液都呈黃色,分別加入l%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正品黃色不變(偽品呈黃色)。
取二者甲醇提取液(1:7)lml,此時溶液都呈黃色,分別加入濃鹽酸4~5滴及少量鋅粉,在沸水中加熱3分鐘,正品溶液不呈紅色(偽品溶液不呈紅色)。
以上3個鑒別反應(yīng)中,(2)(3)與正品相同,可見,它們之間上仍相近的成分,但又不完全相同,表明可用鑒別(1)反應(yīng)將正品與偽品亞香棒蟲草加以區(qū)別。
摘自《黑龍江中醫(yī)藥》文/葛秀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