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德曰生

    張亮 北京市懷柔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小時候,聽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總是會提到“上天有好生之德”,當時并不明白,后來當了醫(yī)生,才逐漸體會到,“大德曰生”、“好生”的深刻含義。

    首先,醫(yī)生是職業(yè),這個名字注定醫(yī)生一生所為都要和生有關(guān),和死對立。當我們在病房通過胸外按壓搶救病人的時候,無論這個病人狀況有多么差,有多少并發(fā)癥,我想,我們的護士、大夫沒有一個人希望他(她)的生命盡早結(jié)束,我們都知道,每延續(xù)患者一分鐘的生命,就會帶給身邊的家屬一分鐘生的希望。

    其次,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大家都忌諱死,喜歡生。當我們與家屬交代病情的時候,如果這個患者病重,我們不會和家屬直接說這個病人要死了,如果這樣講,家屬很難接受,我們一般只說患者狀況很差,有生命危險,或者說,我們盡力了。魯迅講過一個笑話,一家人生小孩的時候,慶賀的眾人中,會說的人都說這孩子將來長命百歲,蹩腳的才會提這孩子老了也死之類的話。

    去景山玩的時候,注意到,故宮的北門,護城河邊,有一塊匾,上書四個大字:“大德曰生”。其實,這是《周易·條辭傳》上面的話:“天地之大德曰生?!币馑际钦f,天地間最偉大的道德是“生”。這個生,這里可以解釋成愛護生命,也可以解釋成產(chǎn)生生命。其實,無論哪一種,都很偉大。

    清代的著名醫(yī)家張錫純,其名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收錄其死前兩日的絕筆詩,竟然是教其孫兒放掉剛買的兩尾活鯉,使孫輩愛惜物命。慈悲心可見一斑。的確,做醫(yī)生的,應(yīng)該從尊重生命、愛惜物命做起,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命,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信念。如果我們連小動物都不放過,動則殺心四起,又怎么能在拯救生命這個領(lǐng)域有所斬獲?

    唐代的藥王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寫道“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孫真人壽享百歲高齡,我想與其當時超乎時代、超乎常人的貴生、重生的思想不無聯(lián)系。

    至于佛教中的“放生得生”,除去可能的封建意識不談,此處的第二個生,或許可以理解為放生過后的身心愉快、了然自在吧。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中有云:“春三月,……生而勿殺。”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每一天都有生而勿殺的思想和信念,無論對人,還是對于其他形式的生命,那么我們每一天都將是春天。我們的心態(tài)將永遠積極向上,充滿愛意。

更多中藥材
  • 當歸頭止血,當歸身養(yǎng)血,當歸尾破血,全當歸呢補血活血,所以日常補血養(yǎng)血,我們一般選用當歸身或者全當歸,所以說當歸全身都是寶,但是當歸補血我們一般要和補氣的黃芪來搭配。因為中醫(yī)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樣補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當歸......
  • 黃連這味中藥最主要的作用:第一個是清心火,所以我們經(jīng)常多夢的人吃黃連可以清心火,黃連苦口利于病。第二個厚腸胃,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拉肚子時候吃黃連,對吧?還有我們有個藥呢,叫交泰丸,就是一個黃連和一個肉桂,一個寒的,一個熱的,一個往下走的,一個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凈切片曬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經(jīng)過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夠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補補氣補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點,如果想用來補氣血,同時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僅僅需要止痛......
  • 人參有以下功效一:大補元氣,像我們平時氣虛同時感覺有點身體發(fā)冷的人呢,可以用人參煲湯喝就可以。二:復(fù)脈固脫,特別適用于氣陰兩虛的人。三:生津養(yǎng)血,人參既能夠補氣,同時呢還能夠生津,像我們胃陰不足的人,一定要加入人參,同時人參能通過補氣來生血......
  • 藏紅花至明代傳入中國,記載在李時珍《本草綱目》被列為藥用,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那藏紅花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對于月經(jīng)量少、月經(jīng)延后、經(jīng)期腰酸腹痛、血塊多、面色暗淡、臉上斑點比較多的女性尤為合適。那它到底怎么用呢?取四到六根泡水當茶葉,可以反復(fù)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