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山丸

    《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七:常山丸處方

    常山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黃芩(去黑心)2兩,香豉(炒干)2合。

    制法

    上為末,以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溫瘧發(fā)熱,身背皆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七《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六:常山丸處方

    常山(別搗)1兩,桃仁(取陳者,去雙仁,炒,和皮搗)1兩,鉛丹8錢(細(xì)研),豉1合(炒令煙盡,手捻可碎,攤冷別搗)。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瘧、肺瘧心驚。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雞鳴時(shí)空心酒送下;欲發(fā)時(shí)再服15丸。其日不得梳洗,發(fā)過方可飲食。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六《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五:常山丸處方

    常山(細(xì)銼)3分,烏梅肉(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半兩,萎蕤半兩,石膏(碎)1兩,知母(焙)3分,蜀漆葉3分,白薇3分,升麻3分,地骨皮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豉(炒)1合。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勞瘧,積勞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米飲送下;未發(fā)前再服,漸加丸數(shù)。以愈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五《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常山丸處方

    常山(銼)3分,烏梅肉(炒)3分,豉(炒)3分,天靈蓋(酥炙黃)3分,丹砂(研)半兩,知母(切焙)半兩,蜀漆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溫瘧。

    用法用量

    每日未發(fā)前空腹以溫酒送下20丸,漸加至30丸,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外臺(tái)》卷五引《近效方》:常山丸別名

    桃仁常山丸、桃仁丸

    處方

    常山、豉(熬)、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制法

    上藥各為末。先以豉和桃仁搗如泥,然后下常山末細(xì)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瘴瘧。

    用法用量

    桃仁常山丸(原書同卷)、桃仁丸(《圣惠》卷五十二)。

    注意

    忌生蔥、生菜。

    摘錄《外臺(tái)》卷五引《近效方》《外臺(tái)》卷五引《廣濟(jì)方》:常山丸處方

    常山6分,烏梅肉(熬)6分,豉6分,天靈蓋(燒)6分,知母4分,朱砂4分,蜀漆4分,大黃4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溫瘧。

    用法用量

    空肚以溫酒送下20-30丸,日3服,未發(fā)前服。不吐則利。

    注意

    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

    摘錄《外臺(tái)》卷五引《廣濟(jì)方》《外臺(tái)》卷五引《延年秘錄》:常山丸處方

    常山4分,青木香4分(南者),蜀漆1分,牡蠣2分(煅),大黃2分,烏梅肉1分(熬),丹砂2分(研),豉2分(熬),知母2分,鱉甲2分(炙),麻黃1分(去節(ji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瘧疾。

    用法用量

    未發(fā)前粥飲服5丸訖,微吐后,須臾任食,至欲發(fā)更服10丸。

    注意

    忌莧菜、生血物、生蔥、生菜、油膩。

    摘錄《外臺(tái)》卷五引《延年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外臺(tái)》卷五:常山丸處方

    常山3兩,黃連3兩,豉(熬)3兩,附子2兩(炮)。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瘴瘧。

    用法用量

    發(fā)前空腹服4丸,欲發(fā)更服3丸,飲下之。

    注意

    服藥后至過發(fā)時(shí),勿吃食;勿雜食豬肉魚肥膩及生冷生蔥、生菜。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外臺(tái)》卷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黃丹1兩,南粉1兩,乳香少許。功能主治一切惡瘡。用法用量上前2味,同入乳缽內(nèi)細(xì)研令勻,分作8分;用油4兩,于銚子內(nèi)煎令熱,將銚子于地上放少時(shí),入1分丹粉于油內(nèi),用青活柳枝如指粗者,右轉(zhuǎn)攪令極勻(柳枝若煎得焦頭,即旋去黑者),卻將銚子于火......
  • 處方白木3兩,厚樸(炙)3兩,人參3兩,茯苓3兩,吳茱萸3兩,陳曲3兩,麥糵3兩,芎3兩。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消谷下氣。主飲食不消。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 處方山楂、枳實(shí)、大茴、吳萸、荔枝核。功能主治疝氣。摘錄《醫(yī)學(xué)傳燈》卷下......
  • 處方八角金盤(研吞)5克,琥珀(吞)5克,益母草15克,冬葵子10克,滑石10克,蘆根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5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利濕化痰,活血消瘀,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主痰阻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董漢良方......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解散處方人參、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白術(shù)、藿香(去土),各一兩。厚樸(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一兩。炮制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治四時(shí)傷寒,頭疼壯熱,感風(fēng)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