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瓦韋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瓦韋拼音注音Wǎ Wéi別名

    劍丹、七星草[北京]、骨牌草、小葉骨牌草、金星草

    來源

    蕨類水龍骨科瓦韋屬植物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Chi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除去泥沙,曬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止咳。用于尿路感染,腎炎,痢疾,肝炎,眼結(jié)膜炎,口腔炎,咽炎,肺熱咳嗽,百日咳,咯血,血尿,發(fā)背癰瘡。

    用法用量

    3~5錢。

    備注

    (1)如下同屬植物與前種同等入藥:1、小瓦韋(黃瓦韋)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Ching var. asterolepis (Bak.)Ching;2、粵瓦韋(劍丹)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 (Hayata)Ching;3、烏蘇里瓦韋(金星草)Lepisorus ussuriensis (Regel et Maack)Ching。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瓦韋拼音注音Wǎ Wéi別名

    劍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七星草、骨牌草(《江蘇植藥志》),落星草(《浙江民間草藥》)。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水龍骨科植物瓦韋全草。5~8月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樹皮、巖面、屋上。分布長(zhǎng)江以南各地。主產(chǎn)江蘇、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不及20厘米。根莖稍粗壯,橫走,密被鱗片,下生須根;鱗片黑褐色乃至暗褐色,厚質(zhì),線狀鉆形,基部廣卵形。葉自根莖抽出;葉柄短;葉片線狀披針形,長(zhǎng)10~18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革質(zhì)而厚,上面深綠色,有小孔點(diǎn)散布,下面淡綠色,中肋隆起,支脈與細(xì)脈呈網(wǎng)孔狀,但隱沒于葉肉內(nèi)。孢子囊群生葉背的上半部,圓形而大,黃色,并列于中肋網(wǎng)側(cè),成2縱列,幼時(shí)有盾狀鱗片覆蓋。

    性狀

    干燥全草,常多株卷集成團(tuán)。根莖橫生,柱狀,外被須根及鱗片;葉線狀披針形,土黃色至綠色,皺縮卷曲,沿兩邊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個(gè),排列于葉背成2行。味淡弱,根莖味苦。以干燥、綠色、背有棕色孢子囊群者為佳。

    性味

    《浙江民間草藥》:"性寒,味淡。"

    功能主治

    利尿,止血。治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牙疳。

    ①《唐本草》:"療淋。"

    ②《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跌打損傷,酒煎服。"

    ⑧《江蘇植藥志》:"有止血作用。"

    ④《浙江民間草藥》:"止咳嗽吐血。"

    ⑤《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痢。"

    ⑥《廣西藥植名錄》:"利尿。治蛇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復(fù)方

    ①治咳嗽吐血:瓦韋葉,刷去孢子囊群,煎湯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走馬牙疳:瓦韋連根煅灰存性涂敷。(《浙江民間草藥》)

    ③治小兒驚風(fēng):鮮瓦韋一至三兩。水煎液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1次。(江西《草藥手冊(cè)》)

    ④治眼目星翳:雞蛋一個(gè),破一頭,將瓦韋粗末塞入,用紙封口,煮熟,去草食蛋。(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瓦韋拼音注音Wǎ Wéi別名

    劍丹、七星草、骨牌草、小葉骨牌草、七星劍、小舌頭草、細(xì)骨牌草、大金刀、千只眼、泡泡草、小肺筋

    英文名Herb of Thunberg's Lepisorus, Thunberg's Lepisorus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瓦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Pleopeltis thunbergiana Kaulf.]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帶根莖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400m的林中樹干、石上或瓦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西南及陜西、臺(tái)灣、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6-20cm。根莖粗而橫生,密被黑色鱗片,下部卵形,向頂部長(zhǎng)鉆形,邊緣有齒。葉遠(yuǎn)生,有短柄或幾無柄;葉片革質(zhì),條狀披針cm,寬6-13mm,短漸尖或銳尖頭,基部漸變狹,楔形,通常無毛或下面偶有1-2鱗片;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直徑約3mm,位于中脈與葉邊之間,稍近葉邊,彼此接近;幼時(shí)有盾狀隔絲覆蓋。

    性狀

    干燥全草,常多株卷集成團(tuán)。根莖橫生,柱狀,外被須根及鱗片;葉線狀披針形,土黃色至綠色,皺縮卷曲,沿兩邊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個(gè),排列于葉背成2行。味淡弱,根莖味苦。以干燥、綠色、背有棕色孢子囊群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含脫皮甾酮(ecdysterone)。

    藥理作用

    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所含成分蛻皮甾酮對(duì)動(dòng)物有降低血糖及膽固醇的作用。

    歸經(jīng)

    肺;小腸經(jīng)

    性味

    寒;苦

    注意

    凡中寒泄瀉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止血。主小兒高熱;驚風(fēng);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小便淋瀝澀痛;尿血;咳嗽咳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煅存性研末撒。

    各家論述

    1.《唐本草》:療淋。

    2.《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跌打損傷,酒煎服。

    3.《江蘇藥植志》:有止血作用。

    4.《浙江民間草藥》:止咳嗽吐血。

    5.《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痢。

    6.《廣西藥植名錄》:利尿。治蛇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刺猬皮拼音注音Cì Wei Pí?jiǎng)e名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來源刺猬科動(dòng)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將皮剝下,撒上一層石......
  • 拼音注音Cì Méi別名刺玫果、紅根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以花、果和根入藥。夏季采花,陰干;果期采果,春秋采根。性味花:甘、微苦,溫。果:酸,溫。根:苦、澀,平。功能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調(diào)經(jīng)。......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黑龍江中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光葉山刺玫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os......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