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李源 河北省寧晉縣李源草醫(yī)堂中醫(yī)門診
中藥常用傳統(tǒng)劑型有湯、丸、散、膏、丹等。據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考證:“湯劑始于伊尹?!边@樣我們屈指一算,距今至少已有3000余年了。關于湯劑的作用,清代醫(yī)學大家徐靈胎在其著作《醫(yī)學源流論》中云:“蓋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在榮衛(wèi)腸胃,煮其效更速?!币馑际钦f湯劑較其他劑型易吸收且奏效快捷,這也是臨床醫(yī)生最常用、患者最樂用湯劑防治疾病的緣由所在。傳統(tǒng)的煮散劑,是將中藥飲片制成粗末,用時稱取,加水煎煮,去渣服用的一種劑型,類似于湯劑。
煮散劑的由來
東漢名醫(y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經出現(xiàn)了煮散劑的雛形,如治療瘀血證的“抵當湯”,即是將方中四味藥“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時雖未將其命名為煮散,但委實為煮散劑型的萌芽和發(fā)端。唐代始把銼為粗末形式的湯藥劑型正式命名為“煮散”,以示區(qū)別于飲片湯劑和直接(煮)服細末散劑,此可見于孫思邈《千金要方》“續(xù)命煮散”和“茯神煮散”等。
迨至宋代金元時期,由于連年戰(zhàn)禍不斷,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疾病流行,給藥材的采集、種植、運輸?shù)仍斐珊艽笥绊懀瑢е滤幵磪T乏。由于煮散劑型節(jié)約藥材,節(jié)省煎煮時間,不影響臨床療效,在當時得以大量推廣應用。宋朝政府組織編撰的方劑學專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劑788個。其中,采用煮散劑型的方劑237個。當時,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里指出:“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湯者殊少,應湯皆用煮散?!蓖瑫r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濟生方》和《小兒藥證直訣》等書皆有大量煮散記載。由此可見當時防病治病中煮散已成為醫(yī)界較常用的劑型。在被后世尊稱為“金元四大家”的名醫(yī)劉河間、李東垣、張子和及朱丹溪等留下的著作中所記載的醫(yī)案,亦是多投以煮散劑型,克服了當時藥源匱乏招致的困難,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但令人遺憾的是,從明清至當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煮散劑型除僅僅為極少數(shù)地區(qū)、個別醫(yī)者采用外,并沒有像湯劑那樣廣泛地流傳下來,被眾多醫(yī)者漸漸淡忘。
煮散劑在當代的研究和應用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普遍對長時間煎煮中藥帶來的不便頗有微言。臨床中很多中藥材品種的供應也頻頻告急。一些醫(yī)療科研部門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飲片湯劑煎煮后所廢棄的殘渣中,如茯苓、葛根等中心部分還是干的,黨參、大棗等還有甜味,深感浪費之嚴重。所有這些,都促使我們相關醫(yī)療科研單位對中藥劑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煮散劑型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有人用銀翹散粗末煎服治療感冒1150例,用量不到飲片的1/4即達到了服藥1天后患者發(fā)熱程度普遍降低,輕癥可愈,平均2.7天退熱,其他癥狀迅速緩解的卓越療效。廣東省中醫(yī)藥研究所報道,煮散的藥物其使用率可提高20%~30%。
我國現(xiàn)代已故名老中醫(yī)蒲輔周(1888~1975)先生,曾感觸良深地說:年輕時,讀清代名醫(yī)葉天士《臨證指南》,見他用藥甚輕,多年后才理解,人患病后,每每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藥多則加重胃腸道負擔,更影響消化和吸收,很有道理。蒲輔周曾嚴肅批評那種以為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就好的說法是一種偏見,蒲輔周指出:療效并不與用藥量的大小因素成正比。他認為,藥量超過身體承受的限度反傷害人的正氣(抗病能力)和胃氣(消化功能),倘若用得適當,藥量小亦甚為有效。因而,蒲輔周在治療慢性病甚至某些危急或疑難病癥時均竭力提倡煮散劑型。
蒲輔周曾以玉屏風散粗末煮散劑預防感冒或治療老人表虛感冒,9~15克/日,收效頗佳。已故當代名醫(yī)岳美中教授曾親睹蒲輔周會診1例“習慣性感冒”患者,一觸風寒即嚏涕不止,周身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尚兼其他慢性疾患。因一旦感冒,即礙手其他病的治療。蒲輔周為此先治“習慣性感冒”,開玉屏風散270g,研成粗末,分30包,每包水煎,1日兩次分服。1月后感覺好大半。又開1料繼續(xù)服用。兩月后雖冒風寒,亦毫不再發(fā)。此論述收載于《岳美中論醫(yī)集》。類似案例很多,在此不贅述。蒲輔周還將“煮散”一類的小劑量用藥比喻做“輕舟速行”,不啻為真知灼見。
煮散劑的優(yōu)勢
從古至今,歷代醫(yī)家對煮散劑型的應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綜合以上,我們認為煮散劑的優(yōu)勢有六點。
1.有利于藥材有效成分煎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否完全被浸出,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作為煮散劑,經過粉碎后的藥材,擴散面積增加,溶出物質增加,溶出速度加快,隨著粉碎度的增加,細胞壁被破壞的機會增大,細胞內溶物直接與水接觸而溶解,從而使浸出量增加。
2.能較好地保留中藥飲片揮發(fā)性成分??朔藴珓┰诩逯蠓序v過程中,揮發(fā)性成分幾乎隨水蒸氣一起揮發(fā)殆盡的缺陷。
3.縮短煎煮時間。由于煎煮制成的中藥材顆粒表面積增大,浸出率提高,可在短時間內將有效成分浸出,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保證了藥效。
4.有利于慢性病的急性期治療。有些疾病急性期服用中成藥往往效果不理想,煮散劑可彌補其不足。
5.有利于某些疾病對賦型劑的選擇。傳統(tǒng)劑型蜜丸以蜂蜜為賦型劑,糖尿病人不宜服用,如六味地黃丸是糖尿病人的常用藥,這給治療帶來了困難,若把此類藥制成煮散劑用于臨床,會有更好的效果。
6.節(jié)省藥材資源。由于煮散劑將藥材粉碎制成顆粒,使藥材表面積增大,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大,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藥材。
應大力推廣袋泡煮散劑
從筆者這些年的臨床觀察來看,傳統(tǒng)的煮散劑型由于煮散劑粗粉顆粒細小,煎煮時存在藥材沉淀鍋底,易于糊化、焦化的弊端,于是在臨床中采用符合國際食品協(xié)會認證標準的茶葉濾紙做為煮散劑粗末的外包裝,并將其命名為“袋泡煮散劑”。這種袋泡煮散劑可以現(xiàn)場取藥后制作,不增加患者的等候取藥時間,并且可直接投入水中煎煮,無毒、無害。既消除了傳統(tǒng)煮散劑的弊端,藥液質量和臨床療效又得到了保障,值得大力推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李源 河北省寧晉縣李源草醫(yī)堂中醫(yī)門診
中藥常用傳統(tǒng)劑型有湯、丸、散、膏、丹等。據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考證:“湯劑始于伊尹?!边@樣我們屈指一算,距今至少已有3000余年了。關于湯劑的作用,清代醫(yī)學大家徐靈胎在其著作《醫(yī)學源流論》中云:“蓋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在榮衛(wèi)腸胃,煮其效更速?!币馑际钦f湯劑較其他劑型易吸收且奏效快捷,這也是臨床醫(yī)生最常用、患者最樂用湯劑防治疾病的緣由所在。傳統(tǒng)的煮散劑,是將中藥飲片制成粗末,用時稱取,加水煎煮,去渣服用的一種劑型,類似于湯劑。
煮散劑的由來
東漢名醫(y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經出現(xiàn)了煮散劑的雛形,如治療瘀血證的“抵當湯”,即是將方中四味藥“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時雖未將其命名為煮散,但委實為煮散劑型的萌芽和發(fā)端。唐代始把銼為粗末形式的湯藥劑型正式命名為“煮散”,以示區(qū)別于飲片湯劑和直接(煮)服細末散劑,此可見于孫思邈《千金要方》“續(xù)命煮散”和“茯神煮散”等。
迨至宋代金元時期,由于連年戰(zhàn)禍不斷,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疾病流行,給藥材的采集、種植、運輸?shù)仍斐珊艽笥绊懀瑢е滤幵磪T乏。由于煮散劑型節(jié)約藥材,節(jié)省煎煮時間,不影響臨床療效,在當時得以大量推廣應用。宋朝政府組織編撰的方劑學專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劑788個。其中,采用煮散劑型的方劑237個。當時,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里指出:“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湯者殊少,應湯皆用煮散?!蓖瑫r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濟生方》和《小兒藥證直訣》等書皆有大量煮散記載。由此可見當時防病治病中煮散已成為醫(yī)界較常用的劑型。在被后世尊稱為“金元四大家”的名醫(yī)劉河間、李東垣、張子和及朱丹溪等留下的著作中所記載的醫(yī)案,亦是多投以煮散劑型,克服了當時藥源匱乏招致的困難,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但令人遺憾的是,從明清至當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煮散劑型除僅僅為極少數(shù)地區(qū)、個別醫(yī)者采用外,并沒有像湯劑那樣廣泛地流傳下來,被眾多醫(yī)者漸漸淡忘。
煮散劑在當代的研究和應用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普遍對長時間煎煮中藥帶來的不便頗有微言。臨床中很多中藥材品種的供應也頻頻告急。一些醫(yī)療科研部門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飲片湯劑煎煮后所廢棄的殘渣中,如茯苓、葛根等中心部分還是干的,黨參、大棗等還有甜味,深感浪費之嚴重。所有這些,都促使我們相關醫(yī)療科研單位對中藥劑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煮散劑型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有人用銀翹散粗末煎服治療感冒1150例,用量不到飲片的1/4即達到了服藥1天后患者發(fā)熱程度普遍降低,輕癥可愈,平均2.7天退熱,其他癥狀迅速緩解的卓越療效。廣東省中醫(yī)藥研究所報道,煮散的藥物其使用率可提高20%~30%。
我國現(xiàn)代已故名老中醫(yī)蒲輔周(1888~1975)先生,曾感觸良深地說:年輕時,讀清代名醫(yī)葉天士《臨證指南》,見他用藥甚輕,多年后才理解,人患病后,每每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藥多則加重胃腸道負擔,更影響消化和吸收,很有道理。蒲輔周曾嚴肅批評那種以為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就好的說法是一種偏見,蒲輔周指出:療效并不與用藥量的大小因素成正比。他認為,藥量超過身體承受的限度反傷害人的正氣(抗病能力)和胃氣(消化功能),倘若用得適當,藥量小亦甚為有效。因而,蒲輔周在治療慢性病甚至某些危急或疑難病癥時均竭力提倡煮散劑型。
蒲輔周曾以玉屏風散粗末煮散劑預防感冒或治療老人表虛感冒,9~15克/日,收效頗佳。已故當代名醫(yī)岳美中教授曾親睹蒲輔周會診1例“習慣性感冒”患者,一觸風寒即嚏涕不止,周身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尚兼其他慢性疾患。因一旦感冒,即礙手其他病的治療。蒲輔周為此先治“習慣性感冒”,開玉屏風散270g,研成粗末,分30包,每包水煎,1日兩次分服。1月后感覺好大半。又開1料繼續(xù)服用。兩月后雖冒風寒,亦毫不再發(fā)。此論述收載于《岳美中論醫(yī)集》。類似案例很多,在此不贅述。蒲輔周還將“煮散”一類的小劑量用藥比喻做“輕舟速行”,不啻為真知灼見。
煮散劑的優(yōu)勢
從古至今,歷代醫(yī)家對煮散劑型的應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綜合以上,我們認為煮散劑的優(yōu)勢有六點。
1.有利于藥材有效成分煎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否完全被浸出,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作為煮散劑,經過粉碎后的藥材,擴散面積增加,溶出物質增加,溶出速度加快,隨著粉碎度的增加,細胞壁被破壞的機會增大,細胞內溶物直接與水接觸而溶解,從而使浸出量增加。
2.能較好地保留中藥飲片揮發(fā)性成分??朔藴珓┰诩逯蠓序v過程中,揮發(fā)性成分幾乎隨水蒸氣一起揮發(fā)殆盡的缺陷。
3.縮短煎煮時間。由于煎煮制成的中藥材顆粒表面積增大,浸出率提高,可在短時間內將有效成分浸出,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保證了藥效。
4.有利于慢性病的急性期治療。有些疾病急性期服用中成藥往往效果不理想,煮散劑可彌補其不足。
5.有利于某些疾病對賦型劑的選擇。傳統(tǒng)劑型蜜丸以蜂蜜為賦型劑,糖尿病人不宜服用,如六味地黃丸是糖尿病人的常用藥,這給治療帶來了困難,若把此類藥制成煮散劑用于臨床,會有更好的效果。
6.節(jié)省藥材資源。由于煮散劑將藥材粉碎制成顆粒,使藥材表面積增大,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大,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藥材。
應大力推廣袋泡煮散劑
從筆者這些年的臨床觀察來看,傳統(tǒng)的煮散劑型由于煮散劑粗粉顆粒細小,煎煮時存在藥材沉淀鍋底,易于糊化、焦化的弊端,于是在臨床中采用符合國際食品協(xié)會認證標準的茶葉濾紙做為煮散劑粗末的外包裝,并將其命名為“袋泡煮散劑”。這種袋泡煮散劑可以現(xiàn)場取藥后制作,不增加患者的等候取藥時間,并且可直接投入水中煎煮,無毒、無害。既消除了傳統(tǒng)煮散劑的弊端,藥液質量和臨床療效又得到了保障,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