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大辭典》:酥拼音注音別名

    蘇(《本草經(jīng)集注》),酪蘇(《唐本草》),酥油、馬思哥油、白酥油(《飲膳正要》)。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牛乳或羊乳經(jīng)提煉而成的酥油。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牦牛酥,入肝、脾、肺、腎、大腸、小腸六經(jīng)。"

    性味

    ①《別錄》:"微寒。"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無毒。""牦牛酥,甘,平,無毒。"

    注意

    ①《本經(jīng)逢原》:"脾胃虛滑者禁用。"

    ②《隨息居飲食譜》:"中虛濕盛者忌之。"

    功能主治

    補(bǔ)五臟,益氣血,止渴,潤燥。治陰虛勞熱,肺痿咳嗽,吐血,消渴,便秘,肌膚枯槁,口瘡。

    ①《別錄》:"補(bǔ)五臟,利大腸,主口瘡。"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治口瘡。""牦牛酥,去諸風(fēng)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

    ③《本草拾遺》:"合諸膏,摩風(fēng)腫,腕跌血瘀。"

    ④《日華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潤毛發(fā),除肺痿、心熱并吐血。"

    ⑤《綱目》:"挲牛、白羊酥,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止急痛,治諸瘡,溫酒化服。"

    ⑥《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yǎng)營清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溶化沖,0.5~1兩;或入膏、丸。外用:涂摩。

    復(fù)方

    ①治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黃黑色),酥一雞子許,大棗七枚。上三味,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孟詵《必效方》)

    ②治氣嗽: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研濾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以水三升,研濾杏仁,納銅鐺中,煎可減半,納酥、蜜,煎二十沸,納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攪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為度。忌蒜、豬肉,(《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酥涂之。(《圣惠方》)

    ④治惡蟲咬:酥和鹽涂之。(《圣惠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會編》:"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潤滑,宜于血熱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遠(yuǎn)也。"

    ②《本草經(jīng)疏》:"凡一切藥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補(bǔ)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制法

    土法加工者,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nèi)或其他容器內(nèi),不斷搖動,使油和乳分開后,取其油脂即成。

    《綱目》:"《臛仙神隱》云,造(酥)法,以乳入鍋煮二、三沸,傾入盆內(nèi),冷定,待面結(jié)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鍋內(nèi),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搗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藥,以微火溶化,濾凈用之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酥拼音注音別名

    蘇、酪蘇、酥油、馬思哥油、白酥油

    英文名butter出處

    出自《唐本草》:酥,掐酪作之,其性猶與酪異。酥有牛酥、羊酥,而牛酥勝羊酥,牦牛復(fù)優(yōu)于家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乳或羊乳經(jīng)提煉而成的酥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tter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2.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飼養(yǎng),以南方水稻田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qiáng)壯結(jié)實(shí),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nèi)有骨質(zhì)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務(wù)發(fā)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炮制

    土法加工者,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nèi)或其他容器內(nèi),不斷搖動,使油和乳分開后,取其油脂即成。《綱目》: 仙神隱云,造(酥)法,以乳入鍋煮二、三沸,傾入盆內(nèi),冷定,待面結(jié)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鍋內(nèi),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搗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藥,以微火溶化,濾凈用之良。

    歸經(jīng)

    脾;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注意

    脾虛濕盛滑泄者禁服。

    功能主治

    養(yǎng)陰清熱;益氣血;止渴潤燥。主陰虛勞熱;肺痿咳嗽;失音;吐血;消渴;便秘;肌膚失潤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溶化,15-30g;或入膏、丸。外用:適量,涂摩。

    復(fù)方

    ①治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 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黃黑色),酥一雞子許,大棗七枚。上三味,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 (孟詵《必效方》)②治氣嗽: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研濾取汁),酥三臺,白蜜三臺。 以水三升,研濾杏仁,納銅鐺中,煎可減半,納酥、蜜,煎二十沸,納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攪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為度。忌蒜、豬肉。 (《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 酥涂之。 (《圣惠方》)④治惡蟲咬: 酥和鹽涂之。 (《圣惠方》)

    各家論述

    1.《本草會編》: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潤滑,宜于血熱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遠(yuǎn)也。

    2.《本草經(jīng)疏》:凡一切藥用酥炙者,取其潤燥,兼能益精髓,補(bǔ)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3.《別錄》:補(bǔ)五臟,利大腸,主口瘡。

    4.《千金·食治》:沙中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治口瘡。牦牛酥,去諸風(fēng)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

    5.《本草拾遺》:合諸膏,摩風(fēng)腫,碗跌血瘀。

    6.《日華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潤毛發(fā),除肺痿、心熱并吐血。

    7.《綱目》:牛、白羊酥,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止急痛,治諸瘡,溫酒化服。

    8.《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yǎng)營清熱。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貝殼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涼。功能主治肉:除濕,明目。主治崩漏,帶下,痔瘡腫痛。用量4~6兩。殼:化痰消積。治反胃嘔吐,......
  • 《中藥大辭典》:蚌蘭葉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別名紅蚌蘭葉(廣東中藥》Ⅱ)出處《廣東中藥》Ⅱ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葉。春、秋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觀賞。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紫萬年青,又名:紫蒀、紫蘭、......
  • 拼音注音Bànɡ Lán Huā別名蚌花、紫萬年青花、荷包蘭、蚌蘭衣、菱角花、紅蚌蘭花、州部隊英文名Oyster Rhoeo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eo discolor(L......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別名咳嗽草、大鐵樹把、半灌木千斤拔來源豆科蚌殼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微苦、甘,涼。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蚌殼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別名咳嗽草、大鐵掃把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區(qū)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半灌木,幼枝被毛。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