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賽金剛

    《中藥大辭典》:賽金剛拼音注音Sài Jīn Gānɡ別名

    曲蓮、細葉鑼鍋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賽金剛塊根。全年可采,而以秋季藤蔓枯萎前采挖者佳,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竹林陰濕處。分布我國西南地區(qū)。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質、攀援藤本。塊莖扁球形盆狀。莖細長,具棱,卷須與葉對生。葉互生,具柄;葉片叉指狀,小葉7~9,披針形,中間小葉最大,長6~10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鋸齒?;ㄐ?,黃綠色,單性,異株,排成圓錐花序,腋生;雄花花萼5深裂;花冠5深裂,雄蕊5,分離;雌花較小,花柱極短,柱頭2裂。蒴果橢圓形,頂端平截,3瓣裂。種子多數(shù),狹卵形,壓扁?;ㄆ?~7月。

    化學成分

    含皂甙和苦味素。皂甙的甙元主要是齊墩果酸,糖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等。

    性味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苦澀,寒。"

    功能主治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殺菌,收斂止痛。治菌痢,急性腸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脘腹痛,腹瀉,尿路感染,高熱,咽喉炎,扁桃體炎,便血,神經(jīng)衰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粉,2~4分。

    臨床應用

    治療菌痢,腸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牙周炎,暴發(fā)火眼,泌尿道感染,膿腫,外傷等30余種疾病計420例。結果治愈328例(78%),好轉80例(19.1%),無效12例(2.9%)。以對消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療效較為顯著,對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扁桃體炎效果最為滿意。顯效時間一般1~3天,療程2~7天。用法:將曲蓮洗凈,切片蒸熟后曬干,研粉內(nèi)服,每次1~4分,每日2~3次,小兒酌減。對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疾病采用含服法,見效較快;對外傷、瘡癤等外科疾病,內(nèi)服同時可配合外敷。治程中一般無副作用,但多服時會有惡心、腹瀉現(xiàn)象。凡屬寒性疾病不宜應用。心臟病患者應慎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賽金剛拼音注音Sài Jīn Gānɡ別名

    穿山龍

    英文名Entireleaf Neoalsomitra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棒錘瓜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alsomitra integrifoliola (Cogn.) Hutch. [Hemsleya henryi Cogn.]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而以秋季藤蔓枯萎前采挖者佳,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于海拔550-840(-1600)m之間的山坡溝谷雨林或次生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攀緣草本。莖細長,多分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卷須細長,疏被知柔毛,近先端2歧。葉柄長1.5-2cm;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鳥足狀,具小葉,小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間小葉長7-14cm,寬3-5.5cm,側生葉較小,先端漸尖,基部鈍,有時還具有腺體,全緣,上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沿脈被短柔毛,余無毛,側脈4-5對,弧曲上升?;ù菩郛愔?;雄花排列成依生的圓錐花序,金字塔形,多分枝,長20cm,主軸和側軸均細,具縱條紋,側軸基部還具鳥足狀5小葉,花梗毛發(fā)狀,長5-8mm,疏被短柔毛狀的紅色腺體,小苞片鉆狀披針形,長1-2mm,密被短柔毛,花萼筒短,5深裂,先端急尖,外面疏被長硬毛狀柔毛,花冠輻狀,白色,5深裂,先端急尖,外面密被短柔毛,雄蕊5,分離,花絲外彎;雌花組成較小的圓錐花序,花萼、花冠同雄花,子房近圓柱形,長約10mm,被短柔毛,花柱3,柱頭2裂。蒴果圓柱形,長4-6cm,徑約1.5-2cm,綠色,具短柔毛,先端截形,基部鈍,成熟時先端形裂,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種子狹卵形,邊緣具5-7個粗尖齒,黃褐色,長10mm,寬6mm,中央突起,具皺折,先端具1膜質長約10mm的翅?;ㄆ?-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性味

    味苦;澀;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痛。主菌?。荒c炎;胃炎;咽喉炎;腮腺炎;牙周炎;暴發(fā)火眼;扁桃體炎;高熱;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煎湯,6-9g;或研末,每次0.6-1.2g。

    臨床應用

    治療菌痢,腸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牙周炎,暴發(fā)火眼,泌尿道感染,膿腫,外傷等30余種疾病計420例。結果治愈328例(78%),好轉80例(19.1%),無效12例(2.9%)。以對消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療效較為顯著,對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扁桃體炎效果最為滿意。顯效時間一般 1-3天,療程2-7天。用法:將曲蓬洗凈,切片蒸熟后曬干,研粉內(nèi)服,每次 1-4分,每日2-3次,小兒酌減。對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疾病采用含服法,見效輕快;對外傷、瘡癤等外科疾病,內(nèi)服同時可配合外敷。治程中一般無副作用,但多服時會有惡心、腹瀉現(xiàn)象。凡屬寒性疾病不宜應用。心臟病患者應慎用。

    各家論述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殺菌,收斂止痛。治菌痢,急性腸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脘腹痛,腹瀉,尿路感染,高熱,咽喉炎,扁桃體炎,便血,神經(jīng)衰弱。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浦参飿嫎涞哪鄹蚋?。9~10月采。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阿凇稄V西中草藥》:“味微......
  • 《中藥大辭典》: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谷木皮(《吳普本草》),楮樹皮(《別錄》),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濟總錄》),構皮(《草木便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浦参飿嫎錁淦さ捻g皮部。性味①《藥性論》:“......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桑科植物構樹莖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头街伪┏嘌弁?,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葉汁用之。“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