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樗葉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

    樗木葉(《唐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苦木科植物臭椿

    性味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綱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唐本草》:"主洗瘡疥,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

    樗木葉。

    英文名Leaf of Tree-of-heaven Ailanthus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tissima (Mill.)Swingle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lanthus atissima (Mill.)Swingle[Toxicodendron altissima Mil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能耐旱、耐堿,常栽培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臭椿 落葉喬木,高可達(dá)20m。樹皮平滑有直的淺裂紋,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45-90cm;小葉13-25,揉搓后有臭味,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斜截形,全緣,僅在基部通常有1-2對粗鋸齒,齒頂端背面有1腺體。圓錐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帶綠;雄花有雄蕊10;子房為5心皮,柱頭5裂。翅果長圓狀橢圓形,長3-5cm?;ㄆ?-5月,果熟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軸長,多折斷,灰黃色,具小葉10余對,每小葉片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一側(cè)圓,一側(cè)斜,近基部邊緣常有1-2對粗鋸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柄長4-6mm。有時可見短的頂枝,黃褐色。質(zhì)脆,易破斷。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蕓香甙(rutin),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kaempferol),樹皮素(quercetin)及氨基酸(amino acid)。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殺蟲。主濕熱滯下;泄瀉;痢疾;濕疹;瘡疥;癤腫

    用法用量

    外用:煎湯,6-15g,癬品30-60g;或絞汁。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唐本草》:主治瘡疥,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菠菜拼音注音Bō Cài來源藜科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栽培。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滋陰平肝,止咳潤腸。主治高血壓,頭痛,目眩,風(fēng)火赤眼,糖尿病,便秘。用法用量鮮品2~4兩......
  • 《中藥大辭典》:菠菜子拼音注音Bō Cài Zǐ別名刺蒺藜(《滇南本草》)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藜科植物菠菜的果實(shí)?;瘜W(xué)成分含蔗糖、棉子糖,水蘇糖。歸經(jīng)入脾、肺二經(jīng)。性味性微溫,味微辛甜。功能主治祛風(fēng)明目,開通關(guān)竅,利腸胃。(性味以下出《滇......
  •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nas comosus(L.)Merr.[Bromeliaco-mosa L.;A.sativus Schult.et Schult.f]采......
  •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番婁子、露兜子、地菠蘿、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shí)圖考》,以露兜子為名。云:“露兜子產(chǎn)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shí)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jié)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tuán)(《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