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賽葵

    《全國中草藥匯編》:賽葵拼音注音Sài Kuí別名

    黃花棉、山黃麻、大葉黃花猛、山桃仔

    來源

    錦葵科賽葵屬植物賽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um (L.)Garcke,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挖,洗凈,分別切碎曬干。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散瘀。用于感冒腸炎,痢疾,黃疸型肝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

    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賽葵拼音注音Sài Kuí別名

    黃花棉(《廣西中草藥》),黃花草(《全展選編·傳染病》)。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賽葵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丘陵草地上。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不及1米。分枝有貼伏的長星狀毛。葉狹卵形、卵形或條狀狹卵形,長2~6厘米,先端微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疏生貼伏的單毛;托葉鉆形,長約5毫米?;?~2朵腋生,有柄;小苞片3,狹條形;花萼鐘狀,5裂,外面有糙毛;花瓣5,黃色,倒卵形;雄蕊管頂部有多數(shù)花藥;心皮約10,每心皮有1直立的胚珠,柱頭頭狀。分果丬腎形,高約2毫米,扁,上部有硬毛,近頂部有1條刺,背部中央有2條短刺。

    性味

    《廣西中草藥》:"微甘,涼。"

    功能主治

    《廣西中草藥》:"清熱利濕,去瘀消腫。治黃疸,痢疾,瘧疾,小兒食滯,肺熱咳嗽,喉頭炎,瘡癤,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㈠十大功勞葉三至五錢,黃花草五錢。每天一劑,三次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㈡黃花棉、三叉槍各一兩。加水300毫升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賽葵拼音注音Sài Kuí別名

    黃花棉、山黃麻、火葉黃花猛、山桃仔、苦麻賽葵、苦麻、黃花如意、山索血、山茶心、黃花草、黃花虱麻頭。

    英文名Coromadel Coast Falsemallow Herb出處

    出自《廣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賽葵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L.)Garcke [Malva coromandeliana L.]

    采收和儲(chǔ)藏:于秋季采挖全株,除去泥沙及雜質(zhì),切碎,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原產(chǎn)美洲。

    原形態(tài)

    葵 亞灌木狀,高達(dá)1m。莖直立,疏被單毛和星狀粗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密被長毛;托葉披針形,長約5m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3-6cm,寬1-3cm,先端鈍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疏被長毛,下面疏被長毛和星狀長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約5mm,被長毛;小苞片線性,長5mm,寬1mm,疏被長毛;萼淺杯狀,5裂,裂片卵形,漸尖頭,長約8mm,基部合生,疏被單長毛和星狀長毛;花黃色,直徑約1.5cm,花瓣5,倒卵形,長約8mm,寬約4mm;雄蕊柱長約6mm,無毛。果直徑約6mm,分果爿8-12,腎形,疏被星狀柔毛,直徑約2.5mm,背部寬約1mm,具2芒刺。花期幾全年。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不耐寒。對(duì)土壤要求不嚴(yán),宜以疏松而肥沃的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于春季3-4月,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蓋薄土,并灑少量水保持濕潤。也可直播和撒播。

    田間管理 苗高4-5cm時(shí)進(jìn)行間苗,苗高15cm時(shí)按株距15-20cm定苗。苗期淺鋤表土,清除雜草,追施稀薄人糞尿,以后每月中耕除草1次,并結(jié)合追施復(fù)合肥或農(nóng)家肥,多雨季節(jié)注意排水防澇。

    歸經(jīng)

    肺;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微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瀉痢;黃疸;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痔瘡;癰腫瘡毒;跌打損傷;前裂腺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60-1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fù)方

    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一、十大功勞葉三至五錢,黃花草五錢。每天一劑,三次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二、黃花棉、三叉槍各一兩。加水300毫升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各家論述

    《廣西中草藥》:清熱利濕,去瘀消腫。治黃疸,痢疾,瘧疾,小兒食滯,肺熱咳嗽,喉頭炎,瘡癤,跌打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梳劍拼音注音Bì Shū Jiàn別名閂門草、矛葉蹄蓋蕨、小石劍、蛇輪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矛葉蹄蓋蕨Diplazium lanceum (Thunb.) Pres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性味甘、辛......
  •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
  •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dú)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開花如芒也?!彼瞿吮痉N,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