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篦齒蒿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

    惡臭蒿、粘蒿、籽蒿

    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

    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漠、河谷礫石地或山坡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櫛葉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莖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絹毛。葉片橢圓形,篦齒狀分裂,松針狀,質(zhì)堅硬,無毛,無葉柄,羽軸向基部逐漸擴大,莖下部和中部的葉長1.5-3cm,寬0.5-1cm,上部和花序下的葉變短而窄。頭狀花序無?;驇谉o梗,卵球形,長3-4(-5)mm,單生或數(shù)個集生于葉腋,多數(shù)頭狀花序在小枝或莖中上產(chǎn)排列成緊縮的穗狀或狹圓錐狀;花托圓錐關(guān)突起;外圍的雌花能育,3-4個,狹筒狀,全緣;中內(nèi)的兩性花9-16個,有4-8個著生于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能育,其余的生托頂,不育,全部兩性花冠5齒裂。瘦果在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規(guī)則的一圈?;ü?-9月。

    化學成分

    本品地上部分含9(10)-佛術(shù)二烯-12-酸[eremophi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蠟(paraffins),倍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 diol)。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利肝膽。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g;或研末。

    各家論述

    《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利肝膽、消炎止痛,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頭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Shān Hǔ別名金扣鈕根(《陸川本草》),細鈕扣根、扣子頭(《南寧市藥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藥》)。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茄子“條。性味苦,平。①《生草藥性備要》:......
  • 拼音注音Bā Bā Huā別名土黃花、巴巴葉、土黃芪、磨盤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圓錐苘麻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utilon peniculatum Hand.Mazz.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
  • 《中國藥典》: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仁(《飲膳正要》),巴達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