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惡臭蒿、粘蒿、籽蒿
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晾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漠、河谷礫石地或山坡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櫛葉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莖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絹毛。葉片橢圓形,篦齒狀分裂,松針狀,質(zhì)堅硬,無毛,無葉柄,羽軸向基部逐漸擴大,莖下部和中部的葉長1.5-3cm,寬0.5-1cm,上部和花序下的葉變短而窄。頭狀花序無?;驇谉o梗,卵球形,長3-4(-5)mm,單生或數(shù)個集生于葉腋,多數(shù)頭狀花序在小枝或莖中上產(chǎn)排列成緊縮的穗狀或狹圓錐狀;花托圓錐關(guān)突起;外圍的雌花能育,3-4個,狹筒狀,全緣;中內(nèi)的兩性花9-16個,有4-8個著生于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能育,其余的生托頂,不育,全部兩性花冠5齒裂。瘦果在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規(guī)則的一圈?;ü?-9月。
本品地上部分含9(10)-佛術(shù)二烯-12-酸[eremophi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蠟(paraffins),倍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 diol)。
味苦;性寒
清利肝膽。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內(nèi)服:煎湯,3-5g;或研末。
《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利肝膽、消炎止痛,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頭暈。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惡臭蒿、粘蒿、籽蒿
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漠、河谷礫石地或山坡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櫛葉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莖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絹毛。葉片橢圓形,篦齒狀分裂,松針狀,質(zhì)堅硬,無毛,無葉柄,羽軸向基部逐漸擴大,莖下部和中部的葉長1.5-3cm,寬0.5-1cm,上部和花序下的葉變短而窄。頭狀花序無?;驇谉o梗,卵球形,長3-4(-5)mm,單生或數(shù)個集生于葉腋,多數(shù)頭狀花序在小枝或莖中上產(chǎn)排列成緊縮的穗狀或狹圓錐狀;花托圓錐關(guān)突起;外圍的雌花能育,3-4個,狹筒狀,全緣;中內(nèi)的兩性花9-16個,有4-8個著生于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能育,其余的生托頂,不育,全部兩性花冠5齒裂。瘦果在圓錐狀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規(guī)則的一圈?;ü?-9月。
化學成分本品地上部分含9(10)-佛術(shù)二烯-12-酸[eremophi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蠟(paraffins),倍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 diol)。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利肝膽。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g;或研末。
各家論述《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利肝膽、消炎止痛,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頭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