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茯苓散

    《普濟(jì)方》卷二一六引《十便良方》:白茯苓散別名

    茯苓散(《普濟(jì)方》卷三十三)。

    處方

    白茯苓 龍骨 甘草(炙,銼細(xì))干姜 桂心 續(xù)斷 附子各30克 熟干地黃 桑螺蛸(微炒)各45克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便不禁,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六引《十便良方》《圣惠》卷四十七: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2兩,人參3兩半(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遠(yuǎn)志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yǔ)聲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圣惠》卷十一:白茯苓散處方

    檳榔1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里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圣惠》卷五: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3分,五味子3分,草豆蔻半兩(去皮),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脾胃氣虛弱,胸中滿悶,氣促,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圣惠》卷二十七: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黃耆1兩(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白芍藥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熟干地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虛勞不足,小腹里急,四肢少力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圣惠》卷四: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遠(yuǎn)志3分(去心),甘草2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熟干地黃1兩,鐵粉2兩,黃耆3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安定神志。主心臟風(fēng)虛,驚悸好忘,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圣惠》卷二十七: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襕)1兩,黃芩1兩,萆薢(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酸棗仁(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生干地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柴胡(去苗)1兩,白芍藥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虛勞煩熱,不得睡臥,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秫米100粒,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圣惠》卷四: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桂心3分,遠(yuǎn)志半兩(去心),桔梗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心氣虛寒,心膈脹滿,悲思憂愁。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圣惠》卷三:白茯苓散別名

    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1兩,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黃芩1兩(銼),白術(shù)1兩,沉香1兩,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生干地黃3分,五味子3分,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氣不足,筋脈不遂,心膈壅滯,左肋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

    注意

    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三《圣惠》卷八十四: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烏梅肉1分(微炒),干木瓜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霍亂,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令溫,時(shí)時(shí)與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圣惠》卷八十:白茯苓散別名

    白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1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白芍藥半兩,芎藭半兩,桂心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熟干地黃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蓐勞。蓋緣生產(chǎn)日淺,久坐多語(yǔ),運(yùn)動(dòng)用力,遂致頭目四肢疼痛,寒熱如瘧狀。

    用法用量

    白茯苓湯(《女科指掌》卷五)。

    摘錄《圣惠》卷八十《圣惠》卷十四: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遠(yuǎn)志3分(去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石膏1兩,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熟干地黃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心虛驚悸,或時(shí)妄語(yǔ),四肢煩熱,肢體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gè),煎至6分,去滓,下飴糖1分,攪令勻,不拘時(shí)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圣惠》卷七十八:白茯苓散別名

    熟干地黃湯

    處方

    白茯苓1兩半,熟干地黃1兩,半遠(yuǎn)志1兩(去心),甘草1兩(炙微赤,銼),白芍藥1兩,黃耆1兩(銼),桂心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麥門冬1兩(去心,焙),人參1兩半(去蘆頭),菖蒲1分,桑寄生1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心神驚悸不定,言語(yǔ)失常,心中憒憒。

    用法用量

    熟干地黃湯(《普濟(jì)方》卷三五三)。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圣惠》卷十八: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柴胡半兩(去苗),草豆蔻1分(去皮),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令微黃),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病后,脾胃氣虛,冷痰滯,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gè),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圣惠》卷二十九: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白術(sh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耆1兩(銼),人參3兩(去蘆頭),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熟干地黃1兩,當(dāng)歸3分,白芍藥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虛勞寒熱,心煩體痛,吃食減少。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豉3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

    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二: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大棗10枚(去核),麥門冬半兩(去心)。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霍亂心煩渴。

    用法用量

    分為5服,每服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二《圣惠》卷七十八: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3分,麥門冬3分(去心,焙),草豆蔻(去皮)半兩,藿香半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高良姜(銼)半兩,芎藭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霍亂吐瀉,心神煩悶,腹內(nèi)(疒丂)痛,四肢不和,或時(shí)燥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圣惠》卷十二: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3分,白芍藥3分,麻黃根1兩,五味子半兩,牡蠣1兩(燒為粉),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焙干)。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脈微細(xì),汗出不止,漸覺(jué)虛羸。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圣惠》卷二十七:白茯苓散處方

    白茯苓1兩,前胡(去蘆頭)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訶黎勒皮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紫菀(去苗土)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虛勞咳嗽,心胸壅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八寶生肌散處方血竭4錢,乳香3錢,沒(méi)藥3錢,龍骨3錢,海螵蛸3錢,兒茶3錢,象皮3錢,寒水石3錢,梅花片5片。制法上為極細(xì)末,后入梅片研勻。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瘡瘍毒氣已盡,新肉不生,久不斂口。用法用量撤......
  • 《中藥成方配本》:八寶眼藥處方珠粉3克 西牛黃0.9克 麝香0.9克 冰片4.5克 珊瑚1.5克 瑪瑙1.5克 熊膽1.8克 青魚(yú)膽2只 制甘石15克 海螵蛸2.1克 黃連6克 荸薺粉7.5克 蕤仁霜3克制法將黃連煎去滓,化熊膽,青魚(yú)膽拌入......
  • 處方芡實(shí) 薏仁米 白扁豆 蓮肉 山藥 紅棗桂圓 百合各6克 大米150克功能主治健脾胃,補(bǔ)氣益腎,養(yǎng)血安神。適用于失眠以及體虛乏力虛腫、泄瀉、口渴、咳嗽少痰等。用法用量分頓調(diào)糖食用,連吃數(shù)日。摘錄《民間方》......
  • 《療證匯要》卷一:八寶紅靈丹別名絳雷(《隨息居霍亂論》卷四)、八寶紅靈散(《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紅靈丹(《濕溫時(shí)疫治療法》)。處方朱砂30克(水飛)明雄黃18克 真麝香9克 冰片9克 硼砂18克 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張制......
  • 《喉科紫珍集》卷下:八寶膏處方黃丹1兩,宮粉1兩,血余(滾水泡洗)1兩,銅青3兩,白蠟2兩(黃蠟亦可),未后(即黑山羊糞。以新瓦曬露7晝夜,不可經(jīng)雨,為末)1兩(或用午后,即白馬糞)。制法用桐油4兩,麻油4兩,菜油4兩,先將丹粉。血余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