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蜇砂

    來源

    蜇蛾科昆蟲家蜇BombyxmoriLinnaeus的糞便。

    歸經(jīng)

    歸肝、脾、胃經(jīng)。

    性味

    甘、辛,溫。

    功能主治

    除濕利痹,緩急舒筋。用于風(fēng)濕痹痛,吐瀉轉(zhuǎn)筋。

    用法用量

    一錢至三錢,須包煎。

    備注

    (1)用于風(fēng)濕痹痛之癥,如為濕熱郁阻者,可配防己、薏苡仁、滑石等同用;肢體不遂、麻木,可與防風(fēng)、當(dāng)歸、白茄根等配伍。炒熱外敷,還有溫通血脈利痹止痛之效。用于霍亂吐瀉轉(zhuǎn)筋,腹痛等癥,配伍黃芩、木瓜、吳茱萸同用。此外,本品還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煎湯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
  • 別名草烏來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逐風(fēng)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用法......
  • 拼音注音Bā Xiān Huā別名粉團(tuán)花、紫陽花(《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出處《植物名實(shí)田考》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的根、葉、花。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園林與民間常有栽培,變種很多。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小枝粗壯,有明顯的皮孔與葉跡。葉大而稍......
  • 《中藥大辭典》:八仙草拼音注音Bā Xiān Cǎo別名豬殃殃(《野菜譜》),小鋸藤、鋸子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小茜草、小飛揚(yáng)藤、紅絲線、血見愁(《廣西中藥志》),細(xì)茜草(《云南中草藥》)。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葉拉......
  • 拼音注音Bā Xiān Guò Hǎi英文名Yunna Cryptocoryne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八仙過生活費(fèi)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ryptocoryne yunnanensis H. Li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