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牛尾七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牛尾七別名

    牛尾七、大巖七

    來源

    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

    云南。

    注意

    3~5錢,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搗爛外包患處。

    功能主治

    苦、甘,寒。

    用法用量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熱咳嗽,咽喉痛,大便下血,癰腫瘡毒,外傷出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牛尾七拼音注音Bái Niú Wěi Qī別名

    印度大黃、山大黃、牛尾七、大巖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藏邊大黃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eum emodi Wall.R.australe D.Don]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根莖,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200-4300m的山坡灌叢。

    資源分布:白牛尾七 Radix et Rhizoma Rhei Emodi主產(chǎn)于西藏日喀則、山南、拉薩等地。自產(chǎn)自銷。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直立粗壯草本,高70-100cm。根粗壯,有根狀莖?;~寬卵形,長10-30cm,寬15-25cm,先端圓鈍,基部心形,紙質(zhì),具5條基出脈,上面無毛,下面具柔毛,邊緣具弱皺波,有長葉柄;莖生葉??;托葉鞘膜質(zhì),具短柔毛?;ㄐ驁A錐狀,大型,具2-3回分枝,密生硬毛及小突起;花被片6,成2輪,橢圓形,紫紅色,長2.5-3mm;花梗具小突起,中下部具關(guān)節(jié);雄蕊9;花盤不發(fā)達(dá);子房具3棱,花柱3。瘦果連翅成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心形,長約9mm,寬達(dá)7mm。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類圓錐形,根類圓柱形,長4-20cm,直徑1-5cm。表面紅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斷面形成層明顯,射線密,無星點,棕紅色。新斷面淡藍(lán)灰色帶紫色。氣微,味苦、微澀。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與大黃不同點:無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射線2-4列細(xì)胞。本品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和淀粉粒。簇晶直徑10-120μm,淀粉粒單粒球形,直徑3-40μm,復(fù)粒由2-4分粒組成。

    2.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溫浸約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飲片顯紫色熒光。

    化學(xué)成分

    牛尾七根及根莖含總蒽醌5.94%,其中以大黃素(emodi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及大黃酚(chrysophanol)為甙元的結(jié)合型蒽醌5.66%,游離型0.28%,還含食用大黃甙(rhapontin)及多量鞣質(zhì)。

    藥理作用

    1.致瀉作用 較早報道認(rèn)為本品無致瀉作用,近有報道認(rèn)為本品也有較好致瀉作用,其小鼠4小時溏便和稀便的ED50分別為0.160 1g/10g體重和0.373 2g/10g體重,致瀉強(qiáng)度顯著低于正品大黃。但如以4h溏便ED50 T作為致瀉速度的指標(biāo),則本品的致瀉速度快于正品大黃(本品80.1分鐘,正品98~182.9分鐘)。如以同效劑量稀便率為指標(biāo)進(jìn)行比較,則與正品大黃無明顯差異。

    2.抗菌作用 本品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濃度為0.25%,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為250mg/ml(紙片法)。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對膠原誘導(dǎo)的人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為2.45mg/ml。

    4.其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一走程度抗超氧負(fù)離子自由基活性的作用。本品也含蒽醌類成分大黃素和大黃酚,其藥理作用參見"大黃"條。

    性味

    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便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別名鬼針草、盲腸草、一包針、粘身草、婆婆針、金盞銀盤、跟人走、鋼叉草來源菊科刺針草屬植物刺針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葉刺針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藥。夏季開花時采收,切段,曬干。......
  • 別名掌葉木、七加皮、鴨腳羅傘、空殼洞來源五加科刺鴨腳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qū)。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主治風(fēng)濕骨痛......
  •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安徽小檗、黃柏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根、莖或樹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處《峨嵋藥植》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莖葉。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寒?!肮δ苤髦微佟抖脶宜幹病罚骸胺勰┲吸S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阿凇端拇ǔS弥胁菟帯罚骸扒鍩峤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