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葉椒

    《全國中草藥匯編》:竹葉椒拼音注音Zhú Yè Jiāo別名

    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廣東]、野花椒[四川]

    來源

    蕓香科花椒屬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Z. alatum Roxb.,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葉、果實(shí)種子入藥。全年采根、樹皮,秋季采果,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干。

    性味

    辛、微苦,溫。有小毒。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溫中理氣,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腸功能紊亂,蛔蟲病腹痛,感冒頭痛,風(fēng)寒咳喘,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跌打腫痛,癰腫瘡毒,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果1~3錢,根0.5~1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水煎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竹葉椒拼音注音Zhú Yè Jiāo別名

    狗花椒(《中國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野花椒(《杭州藥植志》),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藥物志》),山花椒、雞椒(《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白總管、萬花針(《江西草藥》),巖椒(《四川常用中草藥》)。

    出處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果實(shí)。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布我國東南部和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4米。枝暗紫色,有對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3~9,對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小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稀為卵形,長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小圓齒,紙質(zhì),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diǎn),主脈上具針刺,側(cè)脈不明顯。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花小,青綠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鉆形;雄花具雄蕊6~8,藥隔頂部有腺點(diǎn)1顆;雌蕊心皮2~4,通常1~2個(gè)發(fā)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diǎn),果皮薄。種子黑色,光澤,直徑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葉椒根)、葉(竹葉椒葉)亦供藥用,另洋專條。果皮在浙江、江蘇、廣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參見"花椒"條。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莖含木蘭花堿0.02%、竹葉椒堿0.01%。

    性味

    辛,溫。

    ①《貴州民間藥物》:"味辛,性溫。"

    ②《江西草藥》:"性溫,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蟲腹痛,牙痛,濕瘡。

    ①《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fēng)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fēng)。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fēng)寒牙痛,濕毒癢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研末服,每次0.5~1錢。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胃痛、牙痛:竹葉椒果一至二錢,山姜根三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②治痧癥腹痛:竹葉椒果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錢,黃酒送服。(《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竹葉椒拼音注音Zhú Yè Jiāo別名

    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雞椒、白總管、萬花針、巖椒。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竹葉椒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

    采收和儲藏:6-8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漿果皮曬干,除去種子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竹葉椒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4m。枝直出而擴(kuò)展,有彎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莖干上的刺其基部為扁圓形墊狀。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無柄;小葉片3-5,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小圓齒,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diǎn),主脈上具針刺,例脈不明顯,紙質(zhì)。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長2-6cm;花被片6-8,藥隔頂部有腺點(diǎn)一顆;雌花心皮2-4,通常l-2個(gè)發(fā)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diǎn)。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ㄆ?-5月,果期6-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球形小分果1-2,直徑4-5mm,頂端具細(xì)小喙尖,基都無末發(fā)育離生心皮,距基部約0.7mm處小果柄頂部具節(jié),稍膨大。外表面紅棕色至褐紅色,稀疏散布明顯凸出成瘤狀的油腺點(diǎn)。內(nèi)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zhì)。果柄被疏短毛。種子圓珠形,直徑約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點(diǎn),種臍圓形,種脊明顯。果實(shí)成熟時(shí)珠柄與內(nèi)果皮基部相連,果皮質(zhì)較脆。氣香,味麻而涼。以色紅棕、味麻有涼感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果皮外方顯著凹凸?fàn)?。表皮?xì)胞1列,有時(shí)外被角質(zhì)層。下皮細(xì)胞1-2列。中果皮寬廣,由薄壁細(xì)胞組成,分布油室5-6個(gè),直徑311-467μm,維管束12-15個(gè)。內(nèi)果皮為2-5列,木化,厚壁細(xì)胞。表皮及下皮細(xì)胞內(nèi)含眾多無定形或顆粒狀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細(xì)胞含較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0-40μm,并有少量方晶及圓形淀粉粒。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莖含木蘭花堿0.02%、竹葉椒堿(Xanthoplanine)0.01%。

    歸經(jīng)

    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

    溫中燥溫;散寒止痛;驅(qū)蟲止癢。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蛔厥腹痛;齲齒牙痛;濕疹;疥癬癢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研末,1-3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齲齒洞中,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fēng)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fēng)。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fēng)寒牙痛,濕毒癢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jiǎng)e名白楊皮(《梅師集驗(yàn)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
  • 《中藥大辭典》:白松塔拼音注音Bái Sōnɡ Tǎ別名松塔、松球、松果、槨樹核桃(《山西中草藥》)。出處《山西中草藥》來源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球果。春、秋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區(qū),喜光。分布于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四川北部和湖北西......
  • 《中國藥典》:白果拼音注音Bái Guǒ別名白果仁英文名SEMEN GINKGO來源本品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白果樹、公孫樹)Ginkgo biloba L.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種子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肉質(zhì)外種皮,洗凈,稍蒸或略煮后,烘干。性狀本品......
  • 《中藥大辭典》:白果葉拼音注音Bái Guǒ Yè出處《品匯精要》來源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葉片。性狀干燥葉片,大多折疊或已破碎,完整者呈扇形。上緣有不規(guī)則波狀缺刻,有時(shí)中間凹入,基部楔形,葉脈為射出數(shù)回二分又平行脈,細(xì)而密,光滑無毛,易縱向撕......
  • 拼音注音Bái Guǒ Shù Pí出處《滇南本草圖說》來源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樹皮?;瘜W(xué)成分含鞣質(zhì)。內(nèi)皮含莽草酸。木質(zhì)部分含纖維素41%,半纖維素26%,木質(zhì)素33%,葡萄糖甘露聚糖(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聚糖),阿拉伯糖-4-o-甲基葡萄糖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