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海風藤

    《中國藥典》:海風藤拼音注音Hǎi Fēnɡ Ténɡ別名

    爬巖香、風藤

    英文名CAULIS PIPERIS KADSURAE來源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風藤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的干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干。

    性狀

    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曲,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向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jié),節(jié)間長3~12cm,節(jié)部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shù),射線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干。

    歸經(jīng)

    歸肝經(jīng)。

    性味

    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

    6~12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海風藤拼音注音Hǎi Fēnɡ Ténɡ別名

    風藤、巴巖香(《中藥志》)。

    出處

    《本草再新》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藤莖。8~10月割取藤莖,除去根及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海岸或深山的樹林中。分布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地。主產(chǎn)福建、浙江及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攀緣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氣。莖灰色,略扁,有關(guān)節(jié),表面具縱溝;枝通常兩分歧,關(guān)節(jié)處常生有不定根。葉互生,有長柄,葉片狹卵形至卵形,長5~8.5厘米,寬2.8~4.5厘米,先端長銳尖或驟尖,基部圓形,全緣,質(zhì)稍厚,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常散生白色軟毛,葉脈5~7條。穗狀花序生于枝梢,與葉對生,長2~8厘米,直徑2.5~3毫米,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苞片盾狀;雄蕊3枚,罕為2枚,花藥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漿果近球形,熟時紅色,直徑3~4毫米?;ㄆ?~6月。果期8~9月。

    性狀

    干燥藤莖呈長圓柱形而扁,微彎曲,長15~60厘米,直徑3~7毫米。表面粗糙,灰褐色或褐色,有縱向紋理。節(jié)膨大,節(jié)間長4.5~9厘米,節(jié)上不定根長短不等。橫斷面韌皮部窄,木質(zhì)部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木部灰黃色,有許多小孔,射線灰白色,木質(zhì)部與韌皮部交界處有小洞,故橫切面邊緣可見小洞成環(huán)狀,中央有灰褐色髓。質(zhì)輕而脆,折斷時纖維狀。氣清香,味辛。以莖條粗壯、均勻、氣香者為佳。

    化學成分

    莖、葉含細葉青蔞藤素、細葉青蔞藤烯酮、細葉青蔞藤醌醇、細葉青蔞藤酰胺,其中細葉青蔞藤素含量最高,并且有阻抑腫瘤的作用,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揮發(fā)油,揮發(fā)袖主成分為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香檜烯、莰烯、異細辛醚。

    炮制

    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nèi)潤16~24小時,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jīng)。"

    性味

    辛苦,微溫?!吨兴幹尽罚?辛,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理氣。治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哮喘,久咳。

    ①《本草再新》:"行經(jīng)絡(luò),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②《浙江中藥手冊》:"宣痹,化濕,通絡(luò)舒筋。治腿膝痿痹,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浸酒。

    復方

    ①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二兩。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jīng)期暫停服。(《全展選編·內(nèi)科》)

    備注

    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有以山蒟的藤莖作海風藤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海風藤拼音注音Hǎi Fēnɡ Ténɡ別名

    滿坑香、老藤、大風藤、巖胡椒。

    英文名Kadsura Pepper Stem出處

    出自《本草再新》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kadsura (Choisy)Ohwi[P.futokadsura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割全株,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林中,常攀援于樹上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風藤 木質(zhì)藤本。莖有縱棱,幼時被疏毛,節(jié)上生根。葉近革質(zhì),具白色腺點,卵形或長卵形,長6-12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稀鈍圓,上面無毛,下面通常被短柔毛,葉脈5條,基出或近基部發(fā)出;葉柄長1-1.5cm,有時被毛;葉鞘僅限于基部具有?;▎涡裕菩郛愔?,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3-5.5cm;總花梗略短于葉柄,花序軸被微硬毛;苞片圓形,近無柄,盾狀,直徑約lmm,上面被白色粗毛;雄蕊2-3枚,花絲短;雌花序短于葉片;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苞片和花序軸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球形,離生,柱頭3-4,線形,被短柔毛。漿果球形,褐黃色,直徑3-4mm?;ㄆ?-8月。

    性狀

    性狀鑒別莖藤扁圓柱形,微彎曲,長短不一,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向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jié),節(jié)間長3-12cm,節(jié)部膨大,有不定根。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有灰黃色與灰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及多數(shù)小孔,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做苦、辛。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小形,角質(zhì)層突起呈淺齒狀。皮層最外側(cè)為2-3列厚角細胞,內(nèi)側(cè)有2-3列纖維排列成斷續(xù)的環(huán);石細胞偶見;內(nèi)皮層凱氏帶明顯。中柱維管束20-30個,環(huán)列,韌皮部外方有l(wèi)-5列纖維排列成冠狀,與束間部位的石細胞聯(lián)結(jié)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大。環(huán)髓纖維4-6列,髓部維管束4-9個排成1輪,髓中央有粘液道。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砂晶和小方晶。

    化學成分

    風藤莖含細葉青萎藤素(futoxide),細葉青萎藤烯酮(futoenone),細葉青萎藤醌醇(futoquinol),細葉青萎藤酰胺(futoam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揮發(fā)油。

    藥理作用

    海風藤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降低狗心肌缺血區(qū)側(cè)枝血管阻力,對冠心病和腦血栓有較好的療效。海風藤提取物可以拮抗大鼠靜脈注射內(nèi)毒素引起的動脈血壓下降,并能減輕內(nèi)毒素血癥對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腫。海風藤的這種效應(yīng)可能與其中風藤烯酮與PAF的拮抗作用有關(guān)。PAF(血小板激活因子)提示海風藤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治療內(nèi)毒素休克的中藥。

    炮制

    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nèi)潤16-24小時,切片,曬干。

    鑒別

    理化鑒別(l)取本品粉末少許于載玻片上,加適量乙醇濕潤,待稍干后,加水制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結(jié)果有針狀結(jié)晶析出,加稀硫酸則溶解。(檢查胡椒堿)(2)取本品己醇提取液點于濾紙上,在365nm的紫外光燈下觀察,顯藍綠色熒光。

    歸經(jīng)

    心;腎經(jīng)

    性味

    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理氣;止痛。主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脘腹冷痛;水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

    復方

    ①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四川中藥志》)②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二兩。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jīng)期暫停服。(《全展選編·內(nèi)科》)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Gē別名寒皋(《淮南萬畢術(shù)》),鴝鵒(《唐本草》),花鵒(《荊楚歲時記》),哵哵鳥(《廣韻》)。出處《綱目》來源為椋鳥科動物八哥的肉。生境分布常見于平原的村落、園田和山林邊緣。雄鳥普鳴,籠養(yǎng)訓練,能效人言。分布我國華南及西南一......
  • 拼音注音Bā Bǎo Chá別名甘青衛(wèi)矛。英文名root of Przewalsk Euonymus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八寶茶的帶翅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onymus przewalskii Ma......
  • 拼音注音Bā Bǎo Zhèn Xīn Dān別名大葉沿階草、褐鞘沿階草來源百合科八寶鎮(zhèn)心丹Ophiopogon dracaenoides (Baker) Hook. f.,以小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西。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定心安神,止......
  • 《中藥大辭典》:八月札拼音注音Bá Yuè Zhá別名燕蓄子(孟詵),畜蓄子、拿子(《本草拾遺》),桴棪子(《食性本草》),覆子(《日華子本草》),木通子(《本草匯言》),八月瓜(《分類草藥性》),八月炸(《南京民間藥草》),野毛蛋(《安徽......
  • 拼音注音Bá Yuè Zhà別名預知子、狗腰藤、八月瓜、八月扎、臘瓜來源本品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australis (Diels) Rehd. 和三葉木通Ake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