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楊樹皮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

    白楊皮(《梅師集驗方》)。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山楊樹皮。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山楊,又名:大葉楊(《植物名實圖考》),明楊。

    喬木。樹干細長挺立,高至20米。一年生枝黃褐色,有光澤;多年生枝為青灰色或暗灰色,皮孔明顯。葉芽長0.5~1厘米,卵圓形,通常有4鱗片;單葉互生;大小形狀頗多變異,近三角形,通常長3~7.5厘米,寬3~8.5厘米,先端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葉柄長3~6.5厘米,嫩枝上的葉有長至14厘米,葉柄長至8.5厘米者。葇荑花序,花先葉開放;雄花序長11.5厘米,雄蕊4~11枚,花藥長橢圓形或卵圓形,紅色或紫色;雌花序長7~15厘米,子房無梗,花柱極短,柱頭分裂,扁平?;ūP為狹長漏斗狀,口緣有毛。蒴果橢圓狀紡錘形。種子倒卵形或卵形,淡褐色,種柄長,生多數(shù)長細毛?;ㄆ?~4月。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楊樹皮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東掛干用。"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味酸,冷。"

    ③《綱目》:"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行瘀,消痰。治風痹,腳氣,撲損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瘡。

    ①《唐本草》:"主久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

    ②《本草拾遺》:"去風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

    ③《日華子本草》:"治撲損瘀血,并須酒服,煎膏可續(xù)筋骨。"

    ④《綱目》:"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兩;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復方

    ①治項下癭氣: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外臺》)

    ②治妊娠下?。喊讞钇ひ唤铩<毲校运淮笊?,煮取二小升,分三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楊皮,醋煎含之。(《梅師集驗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

    白楊皮、山楊皮

    出處

    出自1.《唐本草》。

    2.《本草圖經(jīng)》:白楊,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株大,葉圓如梨。皮白,木似楊,故名白楊。

    3.《本草衍義》:白楊,陜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時碎札入土,即下根,故易于繁殖,非止墟墓間,于人家舍前后及夾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爾。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葉梗故如是。又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嘗官永、耀間,熟見之,但風微時,當風逕者,其葉孤絕處,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 davidiana Dode;[P.tremela L.var.davidiana(Dode)Schnei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但多在秋、冬結合栽培伐木時采收,趁鮮剝皮,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3800m的山坡、山脊和溝谷地帶,常形成小面積純林或與其他樹種形成混交林。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達25cm。樹皮光滑;灰褐色或灰白色,老樹基部黑色粗糙;樹冠圓形。小枝圓筒形,光滑,赤褐色,萌枝被柔毛。芽卵形或卵圓形,無毛,微有粘質。中互生;葉柄側扁,長2-6cm;葉三角狀卵圓形或近圓形,長寬近等,長3-6cm,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邊緣有波狀淺齒,萌枝葉大,三角狀卵圓形,下面被柔毛,花序軸有疏毛或密毛;苞子片棕褐色,掌狀條裂,邊緣有長毛;雄花序長5-9cm,雄蕊5-12,花藥紫紅色;雌花序長4-7cm;子房圓錐形,柱頭2深裂,帶紅色。果序長達12cm;蒴果卵狀圓錐形,長約5mm,有短柄,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楊樹皮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東掛干用。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清熱利濕;驅蟲。主風痹;腳氣;撲損瘀血;痢疾;肺熱咳嗽;口瘡;牙痛;小便淋瀝;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浸洗,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久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

    2.《本草拾遺》:去風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

    3.《日華子本草》:治撲損瘀血,并須酒服,煎膏可續(xù)筋骨。

    4.《綱目》: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穿魚藤拼音注音Chuān Yú Ténɡ別名大穿魚草、水楊柳、疏脈山茱萸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邊、林陰處。分布陜西、甘肅、湖北至西南、華南等地。原......
  • 來源石竹科簇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流域各省。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乳癰初起,疔疽腫痛。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
  • 拼音注音Cū Yè Juǎn Bǎi別名肺筋草、石上柏、鳳尾草、鴨頭草、銀肺筋草英文名Roughleaved Spikemoss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吨袊幱脛游镏尽罚簯猛诤}?。來源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粗葉卷柏的......
  • 《中藥大辭典》:粗葉懸鉤子拼音注音Cū Yè Xuán Gōu Zi別名大葉蛇泡竻、大破布刺、老虎泡、虎掌竻,九月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八月泡、牛尾泡、大竻壇(《廣西中草藥》)。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粗葉......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別名白果雞屎樹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sianthus chinensis 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