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大煙

    拼音注音Shān Dà Yān別名

    野大煙花

    出處

    《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罌粟科植物黑水罌粟全草未成熱的果實(shí)。秋季采收全草,果實(shí)在未發(fā)黃時(shí)摘下,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或路旁。分布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約40厘米,全株密生硬毛,富含乳汁,折斷冒白漿。根生葉叢生,羽狀深裂?;利?,大形,白色,單生于一長柄上,芽時(shí)彎垂。蒴果卵形,孔裂?;ㄆ?~7月。

    毒性

    本品全株有毒,中毒觀象同罌粟殼。

    性味

    酸澀,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止痛,止瀉,鎮(zhèn)咳。治腹痛,腸炎,腹瀉,痢疾,月經(jīng)痛,頭痛,久咳,喘息。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2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jiǎng)e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別名鐵海棠、番鬼刺、萬年刺、虎刺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莖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別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鉆、貓舌草、紅火老鴉酸草來源蓼科蓼屬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除去泥土?xí)窀?。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