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刺蓬花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別名

    鐵海棠、番鬼刺、萬年刺、虎刺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莖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貴州。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肉質(zhì)灌木。莖直立或攀援狀,長可達(dá)1m;刺硬而尖,長1~2.5cm,成5行排列于莖的縱棱上。葉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圓狀匙形,長2.5~5cm,先端渾圓而具小凸尖,基部漸狹;苞葉鮮紅色,闊卵形或腎形,長約8mm?;▎涡?,無花被,雌雄花同生于萼狀總苞內(nèi);雄花多數(shù);雌花單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扁球形?;ㄆ?~9月。果期6~10月?;ㄐ蛑醒?,子房上位。蒴果扁球形。花期5~9。果期6~10月。

    性味

    性涼,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排濃,解毒,逐水。用于癰瘡、肝炎、大腹水腫。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功能主治①《......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艾粉、結(jié)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jié)晶,直徑5~15毫米,厚......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別名大風(fēng)艾、牛耳艾、大風(fēng)葉、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再風(fēng)艾(《嶺南采藥錄》),大艾、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大骨風(fēng)(《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大毛藥(《貴州植藥調(diào)......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艾納香“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消腫,活血散瘀。治風(fēng)濕痛,跌打瘀痛,產(chǎn)后骨痛,受涼腹痛,腹瀉。用法用量內(nèi)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