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鹽麩葉

    《中藥大辭典》:鹽麩葉拼音注音Yán Fū Yè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鹽麩子"條。

    化學成分

    含槲皮甙、沒食子酸甲酯、并沒食子酸。

    性味

    ①《本草求原》:"酸咸,寒。"

    ②《陸川本草》:"性涼,味酸。"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收斂,解毒。治痰嗽,便血,血痢,盜汗,瘡瘍。

    ①《本草求原》:"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強心壯腦。"

    ③《陸川本草》:"收斂,解毒。治盜汗,蛇咬或蜈蚣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復方

    ①治蛀節(jié)疽、五掌疽、對口瘡:鹽膚本鮮葉或樹枝的二重皮適量,糯米飯少許,杵爛涂患處。(《閩東本草》)

    ②治蜂螫傷:鹽膚葉搗爛,絞汁擦傷處。(《湖南藥物志》)

    ③治痛風:鹽膚葉搗爛,桐油炒熱,布包揉痛處。(《湖南藥物志》)

    ④治目中星翳:新鮮鹽膚木葉,折斷,有乳漿樣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內(nèi),用燈芯蘸藥汁點患處(一天點二次)。點后閉目十分鐘,稍有刺痛感。(《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⑤治骨折,毒蛇咬傷:鹽酸樹鮮葉搗爛敷患部。(《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鹽麩葉拼音注音Yán Fū Yè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Sumac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隨采隨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鹽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及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zhì),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qū)挻?,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形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藥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jié)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ㄆ?-9月,果期10月。

    化學成分

    含槲皮甙(Quercitrin)、沒食子酸甲酯(Methlgallate)、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3,25-環(huán)氧模繞醇酸(semimoronic acid),鹽膚木酸(semialatic acid0。

    性味

    味酸、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收斂;解毒。主痰嗽;便血;血痢,盜汗;癰疽;瘡瘍;濕疹;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或搗汁涂。

    復方

    ①治蛀節(jié)疽、五掌疽、對口瘡:鹽膚木鮮葉或樹枝的二重皮適量,糯米飯少許,杵爛涂患處。(《閩東本草》)②治蜂螫傷:鹽膚葉搗爛,絞汁搽傷處。(《湖南藥物志》)③治痛風:鹽膚葉搗爛,桐油炒熱,布包揉痛處。(《湖南藥物志》)④治目中星翳:新鮮鹽膚木葉,折斷,有乳漿樣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內(nèi),用燈芯蘸藥汁點患處(一天點二次)。點后閉目十分鐘,稍有刺痛感。(《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⑤治骨折,毒蛇咬傷:鹽酸樹鮮葉搗爛敷患部。(《云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2.《貴州民間方藥集》:強心壯腦。

    3.《陸川本草》: 收斂,解毒。治盜汗,蛇咬或蜈蚣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人陀拼音注音ǎi Rén Tuó別名狗頭七來源菊科矮人陀Gynura pseudo-china (L.) DC. [G. bodinieri Levl.],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性味苦,寒。有小毒......
  • 拼音注音ǎi Wèi Máo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矮衛(wèi)矛的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onymus nanus Bieb.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收,洗凈,切片,或剝皮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邊。資源分布:分布于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
  • 拼音注音ǎi Yè Shū Dài Jué英文名Low Grass Fern出處始載于《中國蕨類植物圖譜》。來源藥材基源:為書帶蕨科植物矮葉書帶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taria modesta Hand.-Mazz.[V.na......
  • 拼音注音ǎi Dì Chá別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葉底珠英文名Japanese Ardisia Herb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 B1.的全株。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拼音注音ǎi Zi Chánɡ Shān別名木質(zhì)山海螺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小葉石梓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melina delauayana P.Dop[G.montana W.W.Smith]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根,洗凈,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