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羅漢松實

    《中藥大辭典》:羅漢松實拼音注音Luó Hàn Sōnɡ Shí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竹柏科植物土杉短葉土杉等的種子花托

    原形態(tài)

    ①土杉,又名:長青(《綱目拾遺》),羅漢杉(《中山傳信錄》),羅漢松。

    常綠喬木,直干,高可達20米。樹皮灰白色,淺裂,成薄鱗片狀剝落;枝短而橫展密生。葉螺旋狀互生,線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3厘米,先端鈍,基部狹窄為葉柄狀,兩面中肋顯著而缺側脈。花單性,雌雄異株,生前年枝上;雄花為柔荑花序,長約10厘米,基部有鱗片,花藥螺旋狀排列,2室,橢圓形,縱裂;雌花由1鱗片包藏1胚珠所成,花托肥大,基部有苞片數枚。種子廣卵形或球形,帶粉綠色,生于肉質的花托上;花托膨大,橢圓形,初時深紅,后變?yōu)樽仙?。花?月。果期10月。

    各地園圃多有栽植。

    ②短葉土杉,又名:短青(《綱目拾遺》),小葉土杉、短葉羅漢松。

    與上種形態(tài)近似,葉密生而直立,狹披針形,長5~7厘米,寬約6毫米,先端短尖或鈍,上面光綠色,下面青白色。雄花為柔荑花序,長約3厘米。種子卵形,長8~12毫米,淡綠色或淡紫色:花托淡紫色?;ㄆ谙募尽?/p>

    各地園圃多有栽植。

    化學成分

    土杉種子含羅漢松內酯A、B、C、E及羅漢松內酯A葡萄糖甙、竹柏內酯C及F。

    性味

    《物理小識》:"味甘。"

    功能主治

    治血虛面色萎黃,心胃痛。

    ①《物理小識》:"補腎,益肺。"

    ②《綱目拾遺》:"治心胃痛,大補元氣。"

    ③《浙扛天目山藥植志》:"治血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7錢。

    備注

    同屬植物大理羅漢松的種子或花托亦供藥用,形態(tài)與短葉土杉極相似,惟葉狹長橢圓形成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圓,深綠色,微有白粉。分布云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羅漢松實拼音注音Luó Hàn Sōnɡ Shí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植物名實圖考》:滇南羅漢松,實大如拇指,綠首絳跗,形狀端好,跗嫩味甘,饤盤尤雅。俗云食之能益心氣,蓋與松柏子同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羅漢松科植物羅漢松和短葉羅漢松的種子及花托。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D. Don[Taxus macrophylla 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季種子成熟進連同花托一起摘下,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多栽培于庭園,野生者極少。

    2.原產日本。作庭園樹;北京有盆栽。

    資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我國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1.樹皮灰白或灰褐色,淺縱裂,成薄鱗片狀脫落;枝開展或斜展,枝葉稠宓。葉螺旋狀排列,條狀披針形,微彎,長7-12cm,寬7-10mm,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顯著突起,下面帶白色,淡綠色中脈微突起。雌雄異株;雄球花穗狀,常3-5(稀7)簇生于極短的總梗上,長3-5cm;雌球花單生葉腋,有梗。種子卵圓球形,徑長1-1.2cm,熟時肉質假皮紫色或紫紅色,有白粉,著生于肥厚肉質的種托上,種托紅色或紫紅色,梗長1-1.5cm。花剪4-5月,種子8-9月成熟。

    2.本種與羅漢松的區(qū)別為 小喬木或呈灌木狀,枝條向上斜展。葉短而密生,長2.5-7cm,寬3-7mm,先端鈍或圓。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形、類圓形或斜卵圓形,長8-11mm,直徑7-9mm。外表灰白色或棕褐色,多數被白霜,具突起的網紋,基部著生于倒鐘形的肉質花托上。質硬,不易破碎,折斷面種去皮厚,中心粉白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羅漢松種子含羅漢松內酯(inumakilakilacrtone)A、B、C、D、E及羅漢松內酯A葡萄糖甙(inumakilactone A gluco-side),竹柏內酯(nagilactone)C、F?;ǚ壑泻?4(ζ)-膽甾-5烯-3β,26-二醇[24(ζ)-cholest-5-ene-3β,26-diol],24(ζ)-乙基-25(ζ)-膽甾-5-烯-3β,26-二醇[24(ζ)-ethyl-25(ζ)-cholest-5-ene-3β,26-diol]、對香酸(p-coumaric acid)、芹菜素(apignenim)、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

    性味

    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溫中補血。主胃脘疼痛;血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補腎,益肺。

    2.《本草綱目拾遺》:治心胃痛,大補元氣。

    3.《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血虛面色萎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i Shù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曬干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特產樹種。資源分布:分布于......
  • 《中藥大辭典》:柏樹油拼音注音Bǎi Shù Yóu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樹干滲出的樹脂。砍斷樹干,待樹脂滲出凝結后,7~8月間采。性味①《草木便方》:“甘,平?!阿凇吨貞c草藥》:“淡澀,平,無毒。“功能主治祛風,解毒,......
  • 《中藥大辭典》:柏根白皮拼音注音Bǎi Gēn Bái Pí別名柏皮(《本草經集莊》),柏白皮(《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已去掉栓皮的根皮。性味《綱目》;“苦,平,無毒。“功能主治治燙傷?!秳e錄》:“主火灼爛瘡,長毛發(fā)?!坝?.....
  • 《中藥大辭典》:柏脂拼音注音Bǎi Zhī別名柏油(《綱目拾遺》)出處《本草經集注》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樹干或樹枝經燃燒后分泌的樹脂汁。性味《草木便方》:“甘,平?!肮δ苤髦沃谓臧_,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①《唐本草》:“枯枝節(jié)燒取油,療癘......
  • 拼音注音Biāo Gǎn Huā別名八百錘、千錘打、銅錘來源鳶尾科唐菖蒲屬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以球莖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或鮮用。性味辛,溫。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