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羅漢松葉

    《中藥大辭典》:羅漢松葉拼音注音Luó Hàn Sōnɡ Yè別名

    江南柏葉、江南側(cè)柏葉(《廣東中藥》Ⅱ)。

    出處

    《廣東中藥》Ⅱ

    來源

    為竹柏科植物短葉土杉土杉枝葉。全年可采。剪取枝葉,曬干。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廣東。

    性狀

    短葉土杉的干燥枝葉,枝條粗約2~5毫米,外表淡黃褐色,粗糙,密被三角形的葉枕。葉互生,螺旋狀排列,甚密,狹披針形,長5~7厘米,先端短尖或鈍,上面灰綠色至暗褐色,下面淡黃綠色至淡棕色。氣微,味淡。土杉的干燥枝葉,葉片較長大,長7~13厘米,排列較疏。其他與短葉土杉的葉相同。以色青綠,少梗,無老莖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短葉土杉葉含坡哪甾酮A,樹皮含鞣質(zhì)、樹脂、揮發(fā)油。

    土杉葉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α-蒎烯、β-蒎烯、莰烯、畢澄茄烯和羅漢松烯。又含昆蟲變態(tài)激素蛻皮甾酮、坡哪甾酮A及羅漢松甾酮A、B、C、D并含雙黃酮:扁柏雙黃酮、新柳杉雙黃酮、金松雙黃酮、竹柏雙黃酮A、竹柏雙黃酮B等。心材含羅漢松酸、雙聯(lián)陶塔酚、陶塔酚、半羅漢松酸。

    性味

    《廣東中藥》Ⅱ:"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

    《廣東中藥》Ⅱ:"止吐血、咳血。每用一兩,加蜜棗二個(gè)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羅漢松葉拼音注音Luó Hàn Sōnɡ Yè別名

    江南柏葉、江西側(cè)柏葉

    出處

    出自《廣東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羅漢松科植物羅漢松或短葉羅漢松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D. Don[Taxus macrophylla Thunb.]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多栽培于庭園,野生者極少。

    2.原產(chǎn)日本。作庭園樹;北京有盆栽。

    資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我國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1.樹皮灰白或灰褐色,淺縱裂,成薄鱗片狀脫落;枝開展或斜展,枝葉稠宓。葉螺旋狀排列,條狀披針形,微彎,長7-12cm,寬7-10mm,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顯著突起,下面帶白色,淡綠色中脈微突起。雌雄異株;雄球花穗狀,常3-5(稀7)簇生于極短的總梗上,長3-5cm;雌球花單生葉腋,有梗。種子卵圓球形,徑長1-1.2cm,熟時(shí)肉質(zhì)假皮紫色或紫紅色,有白粉,著生于肥厚肉質(zhì)的種托上,種托紅色或紫紅色,梗長1-1.5cm。花剪4-5月,種子8-9月成熟。

    2.本種與羅漢松的區(qū)別為 小喬木或呈灌木狀,枝條向上斜展。葉短而密生,長2.5-7cm,寬3-7mm,先端鈍或圓。

    性狀

    性狀鑒別 商品藥材除葉外,有的還具帶葉小枝。枝條粗2-5mm,表面淡黃色褐色,粗糙,具似三角形的葉基脫落痕。葉條狀披針形,長7-12cm,寬4-7mm。先端短尖或鈍,上面灰綠色至暗褐色,下面黃綠色至淡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羅漢松葉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尖葉土杉甾酮(ponasterone)A,羅漢松甾酮(makisterone)A、B、C、D,扁柏雙黃酮(hinokifavone),新柳杉雙酮(neocryptome-rin),金松雙黃酮(sciaclopitysin),竹柏雙黃酮(podocarpusflavone)A,竹柏雙黃酮(podocarpusflavone)B,榧雙黃酮(kayafla-vone),揮發(fā)油。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主吐血;咳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

    各家論述

    《廣東中藥》:止吐血、咳血。每用一兩,加蜜棗二個(gè)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鵝毛玉鳳花的莖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abenaria dentata (Sw.)Schltr.[Orchis dentata Sw.; Platanthera dentata (Sw......
  • 《中藥大辭典》: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羊角菜(《綱目》),屢析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汪穎《食物本草》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長于荒地,或栽培于庭園。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廣西、臺(tái)灣、......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菜子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Zǐ別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來源白花菜科白花菜屬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is gynandra (L.) Briq.]的種子,其全草亦入藥......
  • 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Gēn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白花萊科植物白花菜的根。功能主治《中國藥植圖鑒》:“水酒等量煎服,治淋病?!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白花藤拼音注音Bái Huā Ténɡ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夏、秋采根鮮用,或曬干用。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溪邊等處。分布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細(xì)長,圓柱形,有棱溝。葉對(duì)生,有柄,葉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