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矮葉書帶蕨

    拼音注音ǎi Yè Shū Dài Jué英文名Low Grass Fern出處

    始載于《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書帶蕨科植物矮葉書帶蕨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taria modesta Hand.-Mazz.[V.nana Chi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林中樹干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6-14cm。根莖短,橫生,連同葉柄基部密被黑褐色、粗篩孔狀、有虹色光澤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短;葉片近革質(zhì),狹線形或線形,長5-12cm,寬1-3mm,基部漸狹而下延于葉柄,強度反卷,在中脈兩側(cè)形成縱溝;中脈上在稍凹下,下面狹、圓而陲盧,不平坦。孢子囊群背生于近中部以上的葉緣內(nèi),滿布于中脈與葉邊之間的溝內(nèi),溝的內(nèi)緣不具隆起的棱脊,通常被強度反卷的葉緣覆蓋,具有長柄的環(huán)狀隔絲。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細弱,生有鱗片;鱗片披針形至長鉆形,灰褐色而有虹色光彩,邊緣有疏鋸齒。葉柄短;葉片紙質(zhì),狹線狀披針形,長5-12cm,寬1-2.5mm,先端鈍,基部長漸狹,上面中脈凹下,下面中脈隆起。孢子囊群沿葉近邊緣著生,常被反卷的葉緣所包被。氣微、味苦、澀。

    歸經(jīng)

    肝、腎二經(jīng)

    性味

    苦;澀;平

    功能主治

    舒筋活絡(luò);接骨止痛。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8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跌打損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柏枝節(jié)拼音注音Bǎi Zhī Jié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柏科植物側(cè)柏的樹枝。化學成分木材含揮發(fā)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約占50%,中有雪松醇,韋得醇,α-,β-及γ-叩巴萜醇,α-異叩巴萜醇,α-及β-側(cè)柏萜醇,β-異側(cè)柏......
  • 拼音注音Bǎi Shù別名柏、香扁柏來源柏科柏屬植物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Chamaecyparis funebris (Endl.) Franco],以種子、葉和樹脂等入藥。種子于球果秋季未裂開前采摘;樹脂......
  • 《中藥大辭典》:柏樹葉拼音注音Bǎi Shù Yè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全年可采,剪取枝葉,陰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廟宇等處常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原形態(tài)柏木,又名:香柏(《三輔舊事》),香扁柏、垂......
  • 《中藥大辭典》:柏樹果拼音注音Bǎi Shù Guǒ別名柏樹子(《分類草藥性》),香柏樹子(《四川中藥志》)。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實。8~10月,果實長大而未裂開時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柏樹葉“條。性味苦澀,平。①《分......
  • 拼音注音Bǎi Shù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曬干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特產(chǎn)樹種。資源分布:分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