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藨連

    《中藥大辭典》:烏藨連拼音注音Wū Pāo Lián別名

    烏泡連、山羊臭、如意草、母犁頭菜(《貴州民間藥物》)。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堇菜科植物全草、根莖。秋后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溪旁陰濕處。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傾斜,多節(jié)。有褐色的托葉,葉由根莖上叢生,具長葉柄;葉片廣心臟形,先端尖,邊緣有鈍鋸齒?;ㄇo腋生,與葉柄等長;花單生,大形,白色或淡紫色;花萼5,基部延伸成耳狀;花瓣5,下方1片基腳有距,距短而圓;雄蕊短,5枚,下方2雄蕊的基部具有蜜腺的附屬物,伸入距內(nèi)。子房上位,有鈍頭.蒴果橢圓形,有褐色腺點(diǎn)?;ㄆ?~5月。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寒,微甘,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乳癰,腫毒刀傷,咳血。

    ①《貴州民間藥物》:"消瘀血,活血,解毒。"

    ②《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止血。"

    用法用量

    外用:搗爛敷。內(nèi)服:浸酒。

    復(fù)方

    ①治乳房紅腫硬痛:烏藨連、黃瓜香、攔路虎。搗爛拌酒糟或酒炒熱外敷。

    ②治無名腫毒:烏泡連搗爛,敷患處。

    ③治刀傷:烏藨連鮮草搗爛敷傷口?;撜呒愉從緱l葉。

    ④治咳血:烏泡連根莖一兩。泡酒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藨連拼音注音Wū Pāo Lián別名

    細(xì)辛、烏泡連、山羊臭、如意草、母犁頭菜,雞心七,白三百棒,紅三百棒,茹葉細(xì)辛。

    英文名Herb of Vaginate Violet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勤菜科植萱的全草或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ola moupinensis Franch.[V.palustris L.var. moupinensis Franch.; V.uaginata acut. Non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緣曠地或灌叢中、溪旁及草坡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有時(shí)具長達(dá)30cm的匍匐枝。根莖粗大,垂直或有時(shí)斜生,節(jié)間短而密。葉基生:葉柄長4-10cm,花后長達(dá)25cm;托葉離生,卵形,淡褐色或上半部色較淺;葉片心形或腎狀心形,花后增大呈腎形,長約9cm,寬約10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彎缺或?qū)捜切?,邊緣有具腺體的印鋸齒?;ㄝ^大,淡紫色或白色,具紫色條紋;花梗長不超出葉;萼片披針形或狹卵形,基部附屬物短,花瓣長圓狀倒卵形;距囊狀,較粗,雄蕊短,5枚,下方2枚雄蕊基部具有蜜腺的附屬物,伸入距內(nèi);子房無毛,柱頭平截。蒴果橢圓形,長約1.5cm,無毛,有褐色腺點(diǎn)?;ㄆ?-6月,果期5-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多皺縮成團(tuán)。濕潤展開后,根莖較粗大,主根明顯,直徑可達(dá)1cm,長可達(dá)14cm,并可見匍匐莖?;~心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花淡棕紫色,具條紋。果較大,有的已開裂。氣微,味微苦。

    性味

    味微甘;澀;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主瘡癰腫毒;乳房硬腫;麻疹熱毒;頭痛;牙痛跌撲損傷;開放性骨折;咳血;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消瘀血,活血,解毒。

    2.《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百蕊草根拼音注音Bǎi Ruǐ Cǎo Gēn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根。功能主治《本草圖經(jīng)》:“下乳,亦通順血脈,調(diào)氣?!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百蕊草根拼音注音Bǎi......
  • 拼音注音Bǎi Jiě Ténɡ別名金線風(fēng)、涼粉藤、寄山龍、山豆根、青藤仔、蛤仔藤、金鎖匙、獨(dú)腳烏柏。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粉葉輪環(huán)藤的根或藤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clea hypoglauca(Schauer)Diels采收和儲......
  • 拼音注音Bǎi Jiě Mǎ Dōu Línɡ別名白金果欖、山總管、百解薯。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香港馬兜鈴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istolochiawestlandiiHems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生......
  • 拼音注音Bǎi Zú Ténɡ別名神仙對坐草、石上蜈蚣、飛天蜈蚣、百足草、鐵斑鳩、巴巖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雞尾、細(xì)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英文名Creeping Pothos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
  • 《中國藥典》:百部拼音注音Bǎi Bù別名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英文名RADIX STEMONAE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