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升藥

    《全國中草藥匯編》:升藥拼音注音Shēnɡ Yào別名

    紅升、黃升、紅粉

    來源

    學(xué)名:粗制氧化汞。

    為水銀、白礬與火硝的加工品。

    加工后碗邊的紅色物質(zhì)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物質(zhì)為“黃升”。

    生境分布

    各地均可加工,以江蘇加工為主。

    化學(xué)成分

    紅升、黃升主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Hg(NO3)2等。

    功能主治

    拔毒排膿,除腐生新。外治疔瘡癰疽,對口發(fā)背等癥。

    “九一丹”為煅石膏4錢,黃升藥1錢,研為極細(xì)末,擦患處,治疔瘡潰破,拔疔根,搜膿清熱生肌。

    西醫(yī)用黃色氧化汞和凡士林制成1%軟膏,用為眼藥,為溫和的防腐及刺激藥,對表皮癬、肛門瘙癢也有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升藥拼音注音Shēnɡ Yào別名

    靈藥(《外科大成》),三白丹(《張氏醫(yī)通》),三仙散(《吳氏醫(yī)方匯編》),小升丹、三仙丹(《瘍醫(yī)大全》),升丹(《藥奩啟秘》)。

    出處

    《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粗制氧化汞。

    性狀

    ①紅升(《外科傳薪集》)

    又名:三仙紅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種》),紅粉。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塊狀物或粉末。塊狀者,厚約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澤,一面較為粗糙,呈蜂窩狀。質(zhì)重而脆。氣無,露于日光下顏色變深。以紅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②黃升(《瘍科遺編》)

    又名:黃升丹(《瘍科遺編》)。為黃色或橙黃色的塊狀物或粉末,余同紅升。以黃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上述藥材,各地均有制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chǎn)量較大。

    毒性

    有毒。

    炮制

    研細(xì)粉入藥。

    注意

    本品有毒,腐蝕性較強,外用亦宜微量。

    功能主治

    搜膿,拔毒,去腐,生肌。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瘡瘍?nèi)獍底虾冢徔趫杂玻貌皇湛凇?/p>

    ①《張氏醫(yī)通》:"治霉瘡結(jié)毒。"

    ②《吳氏醫(yī)方匯編》:"治一切陽癥腐爛太甚者。"

    ③《沈氏經(jīng)驗方》:"治癰疽爛肉未清,膿水未凈。"

    ④《癡醫(yī)大全》:"提膿長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種》:"治癰疽疔毒潰后。"

    用法用量

    外用:合他藥研末,干撒、調(diào)敷或作藥拈。

    復(fù)方

    ①治一切癰疽并發(fā)背,爛腳惡瘡:煨石膏四兩,漂凈冬丹五錢,上好黃升丹二錢。共為細(xì)末,和勻摻患處,即生肌長肉,且不藏毒。(《瘍科遺編》九一丹)

    ②治下疳腐爛:升丹三分,橄欖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極細(xì)末,麻油調(diào)敷,或干摻。(《藥奩啟秘》)

    制法

    原料為水銀、硝石、白礬各二兩。先將硝石、白礬研細(xì)拌勻,置鐵鍋中,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結(jié)。然后將水銀灑于表面,用瓷碗覆蓋鍋上,碗與鍋交接處用桑皮紙條封固,四周用黃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數(shù)粒。將鍋移置火上加熱,先用文火,后用武火,至白米變成黃色時,再用文火繼續(xù)煉至米變焦色。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將碗取下。碗內(nèi)周圍的紅色升華物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升華物為"黃升";鍋底剩下的塊狀物即"升藥底"。用刀鏟下后,宜密封避光貯存。

    ①《外科大成》:"倒打靈藥法: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入藥一角,文火燉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慢火煨互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于平底大碗內(nèi),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于大水盆內(nèi),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及底上,煅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性燥有悮。"

    ②《張氏醫(yī)通》:"三白丹: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上三味內(nèi)鐵銚中,以厚磁碗合定,鹽泥固濟(jì),壓定碗足,文火煅三炷香,升在碗內(nèi),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磁罐收貯,經(jīng)年后方可用之。"

    ③《瘍醫(yī)大全》:"三仙丹:水銀一兩,明礬、火硝各一兩二錢。以鐵鍋一只,將硝、礬、汞研細(xì)入鍋內(nèi),用平口宮碗一只(先用生姜片擦碗內(nèi)外,則不炸)蓋定碗口,以潮皮紙拈擠定鹽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三斤。爐內(nèi)周圍砌緊,勿令火氣出,如碗上泥裂縫,以鹽泥補之,升三炷線香為度,冷定開看,碗內(nèi)藥括下,研細(xì),磁瓶收貯用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四季豆、龍爪豆(《植物名實圖考》),唐豇、隱元豆(《植物學(xué)大辭典》),云豆、六月鮮、龍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白豆、粉豆(《陸川本草》)。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豆科......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