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馬骨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

    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草藥》),天星木、涼粉草、細(xì)牙家、白點秤(《廣西中藥志》),雞骨頭草、雞腳骨(《浙江民間草藥》),路邊姜(《四川中藥志》),雞骨柴、千年勿大、白馬里梢、野黃楊樹、永勿大、米篩花、凍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六月雪全草

    原形態(tài)

    ①白馬骨

    落葉小灌木,高25~45厘米。枝粗壯,灰色。葉通常叢生,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3厘米,寬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緣,基部漸狹而成1短柄,柄長1~15毫米;托葉對生,基部膜質(zhì),頂有錐尖狀裂片數(shù)枚,長1.2~2.5毫米?;o梗;叢生于小枝頂和近頂部的葉腋;苞片1,斜方狀橢圓形,先端針尖,長約2毫米,白色,膜質(zhì);萼5裂,裂片三角狀錐尖,長2.5毫米,革質(zhì);花冠管狀,白色,長6~8毫米。內(nèi)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長圓形;雌蕊1,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分叉,子房下位,5棱,圓柱狀,2室?;ㄆ?~6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邊、溪旁、灌木叢中。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噴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蓽蒲花。

    形態(tài)與上種極相似,惟葉較小,狹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萼裂三角形,亦較短。生態(tài)及分布均同上種。

    性狀

    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縱裂隙,栓皮往往剝離。嫩枝淺灰色,節(jié)處圍有膜質(zhì)的托葉,花叢生枝頂,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質(zhì)。枝質(zhì)稍硬,折斷面帶纖維性。葉大部脫落,少數(shù)留存,綠黃色,薄革質(zhì),卷曲不平,質(zhì)脆易折斷。產(chǎn)廣西、廣東、四川、貴州、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化學(xué)成分

    六月雪全草含甙類及鞣質(zhì)。

    性味

    苦辛,涼。

    ①《本草拾遺》:"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

    ③《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微辛。"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治風(fēng)濕腰腿痛,痢疾,水腫,目赤腫痛,喉痛,齒痛,婦女白帶,癰疽,瘰疬。

    ①《本草拾遺》:"止水痢。"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傷寒,中暑,發(fā)狂亂語,火癥,亦退身熱。"

    ③《寧鄉(xiāng)縣志》:"節(jié):可治小兒驚風(fēng),腹痛;枝:燒灰可點翳。"

    ④《植物名實圖考》:"治熱證,瘡痔,婦女白帶。"

    ⑤《嶺南采藥錄》:"解暑熱,消積滯,止痢疾;并治傷寒,時疫,發(fā)背瘡,消癰疽,拔毒。"

    ⑥《南京民間藥草》:"止吐血。"

    ⑦《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治目赤腫痛。"

    ⑧《安徽藥材》:"與老母雞同煮,能治慢性腎炎水腫。"

    ⑨《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舒經(jīng)活絡(luò)。治刀傷,癱瘓,男女弱癥,飛疔。"

    ⑩《廣西中藥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fēng)。治頭暈?zāi)垦<靶仉跣盁?。?/p>

    ⑿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舒肝解郁,清熱利濕,消腫拔毒。治急、慢性肝炎,風(fēng)濕腰腿痛,癰腫惡瘡,蛇傷。"

    ⒀《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消腫,祛風(fēng),化濕,又有強壯作用。治女子經(jīng)閉,白帶過多,頭暈無力。"

    ⒁《江蘇驗方草藥選編》:"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經(jīng)麻痹。"

    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平肝,利濕,健脾,止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燒灰淋汁涂,煎水洗殘搗敷。

    復(fù)方

    ①治水?。喊遵R骨莖葉煮汁服。(《本草拾遺》)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兩,過路黃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骨蒸勞熱,小兒疳積:六月雪一至二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目赤腫痛:路邊荊莖葉一、二兩,煎服,渣再煎熏洗。(《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⑤治偏頭痛:鮮白馬骨一至二兩,水煎泡少許食鹽服。(《泉州本草》)

    ⑥治咽喉炎:六月雪三至五錢,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⑦治牙痛:白馬骨一兩半,合烏賊魚干燉服。(《泉州本草》)

    ⑧治鵝口瘡:白馬骨葉一握,稍搗,浸米泔,取汁洗口內(nèi)。(《閩東本草》)

    ⑨治惡瘡瘰疬,蝕息肉,白癜風(fēng):白馬骨、黃連、細(xì)辛、白調(diào)(一作’白芷’)、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為末,淋汁,以物揩破涂之。(《本草拾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

    路邊金、滿天星、路邊雞、六月冷、曲節(jié)草、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硬骨柴、天星木、涼粉草、細(xì)牙家、白點秤、雞骨頭草、雞腳骨、路邊姜、白金條、雞骨柴、千年勿大、白馬里梢、野黃楊樹、米篩花、凍米柴、月月有、朱米雪、坐山虎、千年樹、白花樹、鐵線樹、黃羊腦、五經(jīng)風(fēng)、雞骨頭柴

    英文名root of Snow of June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白馬骨生江東,似石榴而短小對節(jié)。

    2.《花鏡》:六月雪,六月開細(xì)白花。樹最小而枝葉扶疏,大有逸致,可作盆玩。喜清陰,畏太陽,深山叢木之下多有之。

    3.《植物名實圖考》:按白馬骨,《本草綱目》入于有名未用,今建昌土醫(yī)以治熱證;余取視之,即六月雪。小葉白花,矮科木莖,與《拾遺》所述形狀頗肖,蓋一草也。......《寧都州志》:疑即《圖經(jīng)》曲節(jié)草,一名六月霜,與圖形殊不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rissa serissoides (DC.)Druce2.Serissa japonica (Thunb.)Thunb. [Lycium japonicum Thunb.;Serissa foetida(L.F.)Comn]

    采收和儲藏:栽后1-2年,于4-6月采收莖葉(能連續(xù)收獲4-5年),秋季挖根。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邊、溪旁、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中部及南部。

    原形態(tài)

    1.白馬骨,落葉小灌木,高30-100cm。枝粗壯,灰色。葉對生:有短柄,常聚生于小枝上部;托葉膜質(zhì),先端有錐尖狀裂片數(shù)枚,長.2-2.5mm;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3cm,寬5-15mm ,先端短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無毛或下面被疏毛。花無梗,叢生于小枝頂或葉腋;苞片1,斜方狀橢圓形,頂端針尖,長約2mm,白色;萼5裂,理解片三角狀錐尖,長約2.5mm,有睫毛;花冠管狀,白色,長6-8mm,內(nèi)有茸毛1簇,5裂,理解片長圓狀披針形;雄蕊5;雌蕊1,柱頭分叉,子房下位,5棱,圓柱狀。核果近球形,有2個分核?;ㄆ?-6月,果期9-11月。

    2.六月雪 本種與白馬骨極相假,惟葉較小,狹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萼裂片面性三角形,亦較短。

    栽培

    1.氣候土壤:喜溫暖濕潤氣候,但能耐旱。在丘陵和平壩排水良好的夾砂土栽培較好。

    2.種植:用扦插繁殖。四川地區(qū)在10-11月扦插育苗。先挖翻土地,敲細(xì)整平,開1.3m寬的畦,然后在畦上開橫溝,溝距25cm,深約13cm,扦插時,選取老株上的健壯枝條,剪成長約16cm的插條,每溝插20-25根,頂端2節(jié)露出畦面,填土壓緊,澆水。培育2-3年后,即可移栽。移栽在春、秋雨季進行。整地與苗床相同。栽時按行距66cm,株距48cm,開深約16cm的穴,每穴栽苗1-2株,填土壓緊。

    3.苗期每年淺耕除草4次,在3、5、8、11月進行。追肥3次,在3、5、11月中耕除草后進行,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移栽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在4、7、10月進行。追肥2次,在4月和10月各1次。肥料春季可用人畜糞水,冬季可用土雜肥。

    性狀

    性狀鑒別 (1)白馬骨 根細(xì)長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8mm,表面深灰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有縱裂隙,栓皮易剝落。粗枝深灰色,表面貌縱裂紋,栓皮易剝落;嫩枝淺顯灰色,微被毛;斷面纖維性,木質(zhì),堅硬。葉對生或簇生,薄弱革質(zhì),黃綠色,卷縮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長圓太卵形,長1.5-3cm,寬5-12m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兩面羽狀網(wǎng)脈突出。枝端葉間有時可見黃白色花,花萼裂片幾與冠簡等長;偶見近球形的核果。氣微味淡。(2)六月雪 葉狹橢圓形,長7-15mm寬2-5mm,花萼裂片長僅為冠簡之半。

    顯微鑒別 白馬骨莖橫切面:木栓層外側(cè)為落皮層。木栓層為數(shù)列木栓細(xì)胞。韌皮部較窄,外側(cè)有纖維及石細(xì)胞單個或成群斷貫熱電廠列成環(huán),壁木化;有的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寬廣,老莖可見年輪;導(dǎo)管多單個散在,木射線寬1列細(xì)胞,少見3-5列細(xì)胞類圓形,壁厚,木化,紋孔及孔溝大多明顯,有的細(xì)胞含草酸鈣針晶束。髓部為薄壁細(xì)胞,有的中央呈空洞狀。本品質(zhì)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白馬骨葉橫切面:表皮細(xì)胞類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柵欄組織2-3列細(xì)胞,通過中脈。海綿組織細(xì)胞排列疏松,含有草酸鈣針晶束。中脈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有厚角組織,上表皮可見單細(xì)胞非腺毛。中脈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不連成環(huán)。白馬骨粉末特征:灰綠色。①淀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直徑2-8μm,層紋,臍點不明顯;復(fù)粒多見。②纖維散在或成束,多呈梭形,直徑6-15μm,壁厚,木化。③草酸鈣針晶束散在,或成束存在于薄壁細(xì)胞中。④石細(xì)胞單個或數(shù)個相連,長橢圓形,長徑約50μm,短徑約15μm,孔溝明顯。⑤非腺毛單細(xì)胞。⑥氣孔平軸式。⑦葉表皮細(xì)胞具角質(zhì)層紋理。

    化學(xué)成分

    六月雪全草含甙類及鞣質(zhì)。白馬骨含有酚性化合物、有機酸、甾醇及三萜。全株含熊果酸及β-谷甾醇,根含皂甙0.2%。

    藥理作用

    1.煎劑及乙醇浸劑按每1kg體重10g灌胃,對大鼠蛋清性關(guān)節(jié)炎有顯著性抑制性作用。對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亦一定抑制作用。

    2.全株煎劑(1:1)用銅板打洞法,對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濕浸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α-萘酚乙醇液2滴,搖勻后,沒管壁加濃硫酸0.5ml,交界面現(xiàn)棕紅色環(huán)。(檢查糖類)(2)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回流30min,濾過,濾液作下述度驗;①取濾液點于慮紙上,干后噴有機酸顯色劑(0.1%甲基紅乙醇溶液5ml,0.1%早基橙水溶液15ml及0.1%石蕊水溶液20ml的混合液),斑點顯紅色。(檢查有機酸)②取濾液5ml,蒸干,殘渣用醋酐1ml溶解,加入1滴濃硫酸,顯紅色至紫紅色,漸就成墨綠色。(檢查甾類)③取濾液1ml,加3%碳酸鈉溶液,在沸水中加熱3min,冷卻,加入重氮化試劑2滴,溶液顯紅色。(檢查酚類)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無毒

    注意

    脾胃虛寒慎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主感冒;黃疸型肝炎;腎炎水腫;咳嗽;喉痛;角膜炎;腸炎;痢疾;腰腿疼痛;咳血;尿血;婦女閉經(jīng);白帶;小兒疳積;驚風(fēng);風(fēng)火牙痛;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者30-60g)。外用:適量燒灰淋汁涂,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水痢。

    2.《生草藥性備要》:治傷寒,中暑,發(fā)狂亂語,火癥,亦退身熱。

    3.《寧鄉(xiāng)縣志》:節(jié):可治小兒驚風(fēng),腹痛;枝:燒灰可點翳。

    4.《植物名實圖考》:治熱證,瘡痔,婦女白帶。

    5.《嶺南采藥錄》:解暑熱,消積滯,止痢疾;并治傷寒,時疫,發(fā)背瘡,消癰疽,拔毒。

    6.《南京民間藥草》:止吐血。

    7.《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治目赤腫痛。

    8.《安徽藥材》:與老母雞同煮,能治慢性腎炎水腫。

    9.《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舒經(jīng)活絡(luò)。治刀傷,癱瘓,男女弱癥,飛疔。

    10.《廣西中藥志》:治喉痛。

    11.《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fēng)。治頭暈?zāi)垦<靶仉跣盁帷?/p>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舒肝解郁,清熱利濕,消腫拔毒。治急、慢性肝炎,風(fēng)濕腰腿痛,癰腫惡瘡,蛇傷。

    13.《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消腫,祛風(fēng),化濕,又有強壯作用。治女子經(jīng)閉,白帶過多,頭暈無力。

    14.《江蘇驗方草藥選編》: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經(jīng)麻痹。

    15.《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平肝,利濕,健脾,止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镛道蟮娜橹@≈参飫游锏V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儲藏:隨時可采。割破莖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葉中。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guī)r山坡上。資......
  •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貝殼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涼。功能主治肉:除濕,明目。主治崩漏,帶下,痔瘡腫痛。用量4~6兩。殼:化痰消積。治反胃嘔吐,......
  • 《中藥大辭典》:蚌蘭葉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別名紅蚌蘭葉(廣東中藥》Ⅱ)出處《廣東中藥》Ⅱ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葉。春、秋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觀賞。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紫萬年青,又名:紫蒀、紫蘭、......
  • 拼音注音Bànɡ Lán Huā別名蚌花、紫萬年青花、荷包蘭、蚌蘭衣、菱角花、紅蚌蘭花、州部隊英文名Oyster Rhoeo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eo discolor(L......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別名咳嗽草、大鐵樹把、半灌木千斤拔來源豆科蚌殼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微苦、甘,涼。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