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獼猴桃

    《全國中草藥匯編》:獼猴桃拼音注音Mí Hóu Táo別名

    藤梨、陽桃、白毛桃、毛梨子

    來源

    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以果實(shí)入藥。秋季摘果挖根,鮮用或曬干。

    性味

    果:酸、甘,寒。

    根、根皮:苦、澀,寒。

    功能主治

    果:調(diào)中理氣,生津潤(rùn)燥,解熱除煩。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嘔吐,燒燙傷。

    根、根皮: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祛風(fēng)利濕。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絲蟲病,肝炎,痢疾,淋巴結(jié)結(jié)核,癰癤腫毒,癌癥。

    用法用量

    0.5~2兩;果適量,鮮食或榨汁服。

    備注

    (1)軟棗子(軟棗獼猴桃、獼猴梨)Actinidia arguta (Sieb. et Zucc.)Planch.,根、果入藥。療效與前種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獼猴桃拼音注音Mí Hóu Táo別名

    藤梨、木子,獼猴梨(《開寶本草》),羊桃(《醫(yī)心方》),陽桃(《日用本草》),毛葉獼猴桃(《經(jīng)濟(jì)植物手冊(cè)》),大紅袍(《貴州民間方藥集》),大零核、猴仔梨(《福建民間草藥》),楊桃(《江西草藥》),繩梨、金梨、野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山洋桃(《貴州草藥》),狐貍桃(江西《草藥手冊(cè)》)。

    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獼猴桃科植物獼猴桃果實(shí)。

    生境分布

    生長(zhǎng)于山坡、林緣或灌木叢中。分布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藤本。幼枝及葉柄密被褐色毛或刺毛;老枝紅褐色,光滑無毛;髓大,白色,片狀。葉互生,營養(yǎng)枝上的闊卵圓形至橢圓形,先端極短,漸尖至突尖;花枝上的近圓形,長(zhǎng)6~17厘米,寬5~13厘米,先端短突尖,圓或截形,基部圓形至多少心形,邊緣有纖毛狀細(xì)尖,上面常僅葉脈上被疏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葉柄長(zhǎng)3~7.5厘米?;s性,通常3~6朵成腋生聚傘花序,少為單生,初開時(shí)乳白色,后變?yōu)槌赛S色,芳香;萼片5,外被黃色絨毛;花瓣5,先端凹成缺刻,光滑無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zhǎng)短不等;子房上位,花柱絲狀,多數(shù)。漿果卵狀或近球形,密生棕黃色長(zhǎng)硬毛,果皮黃褐綠色。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黑色?;ㄆ?~6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獼猴桃果實(shí)含糖、維生素、有機(jī)酸、色素。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糖11克,蛋白1.6克,類脂0.3克,抗壞血酸300毫克,硫胺素0.007毫克,硫25.5毫克,磷42.2毫克,氯26.1毫克,鈉3.3毫克,鉀320毫克,鎂19.7毫克,鈣56.1毫克,鐵1.6毫克及類胡蘿卜素0.085毫克。又含獼猴桃堿。

    同屬植物狗棗獼猴桃之未成熟果實(shí)中含抗壞血酸461~521毫克%,成熟果實(shí)中含532~930毫克%。

    歸經(jīng)

    《得配本草》:"入足少陰、陽明經(jīng)。"

    性味

    甘酸,寒。

    ①崔禹錫《食經(jīng)》:"味甘,冷。"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寒,滑,無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開寶本草》:"冷脾胃,動(dòng)泄?jié)荨?

    功能主治

    解熱,止渴,通淋。治煩熱,消渴,黃疸,石淋,痔瘡。

    ①崔禹錫《食經(jīng)》:"和中安肝。主黃疸,消渴。"

    ②《食療本草》:"取瓤和蜜煎,去煩熱,止消渴。"

    ③《本草拾遺》:"主骨節(jié)風(fēng),癱緩不隨,長(zhǎng)年變白,痔病,調(diào)中下氣。"

    ④《開寶本草》:"止暴渴,解煩熱,下石淋。熱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復(fù)方

    ①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獼猴桃干果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偏墜:獼猴桃一兩,金柑根三錢。水煎去渣,沖入燒酒二兩,分兩次內(nèi)服。(《閩東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獼猴桃拼音注音Mí Hóu Táo別名

    藤梨、木子、獼猴梨、羊桃、陽桃、大零核、猴仔梨、大紅袍、楊桃、繩桃、金梨、野梨、山洋桃、狐貍桃、洋桃果、甜梨、毛桃子、毛梨子、野洋桃、公洋桃、鬼桃。

    英文名Chinese Gooseberry, Kiwifruit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獼猴桃科植物獼猴桃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采收和儲(chǔ)藏: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采摘成熟果實(shí),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zhǎng)于山地林間或灌叢中,常繞于他物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陜西、四川、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獼猴桃 藤本。幼枝赤色,同葉柄密生灰棕色柔毛,老枝無毛;髓大,白色,片狀。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達(dá)6cm;葉片紙質(zhì),圓形、卵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5-17cm,先端突尖、微凹或平截,基部闊步楔形至心臟形,邊緣有刺毛狀齒,上面暗綠色,僅葉脈有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灰棕色星狀絨毛。花單生或數(shù)朵聚生于葉腋;單性花,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5,稀4,基部稍連合,與花梗被淡棕色絨毛;花瓣5,稀4,或多至6-7片,剛開放時(shí)呈乳白色,后變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藥背著;子房上位,多室,花柱絲狀,多數(shù)。漿果卵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3-5cm,密生棕色長(zhǎng)毛,有香氣。種子細(xì)小,黑色?;ㄆ?-7月,果熟期8-9月。

    栽培

    氣候土壤: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常生長(zhǎng)在年平均氣溫10℃以上、相對(duì)濕度70%-80%,年降水量1000mm的陰濕隱蔽的森林邊緣荒坡、灌木叢中,氣溫8℃惟上開始萌發(fā),低于8℃,則受凍害。對(duì)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適宜排水良好,腐殖質(zhì)豐富的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扦插、分株繁殖。種子繁殖。種子繁殖:9-10月采充分成熟的果實(shí),選果大、端正、味好、無病蟲害果實(shí),經(jīng)后熟一段時(shí)間后,洗出種子陰干。種子需低溫打破休眠,沙藏2-3個(gè)月取出播種。也可秋播,次年春出苗。育苗地要求土壤疏松,施足基肥,深耕細(xì)耙,作1m寬畦,3月下旬播種,將混細(xì)沙的種子均勻撒播或條播,覆細(xì)沙土,噴水,保持濕潤(rùn)。扦插繁殖:綠枝扦插法,6月上旬選中組織充實(shí)良好新梢,剪留3個(gè)芽,基部剪口距芽3cm處剪斷,下部剪口用快刀削平。每支插條大葉留1片,小葉留2片,最好用萘乙酸鈉2×10-4-5×10-4液浸3-4h后扦插。插訂深翻施肥,鋪干凈河沙20-25cm,充分灌水,等水滲后按行株距20cm×8cm扦插,1個(gè)月左右開始生根。根插,早春挖取直徑1-2cm粗細(xì)根,剪成10-15cm長(zhǎng),平埋苗床中,覆土5-10cm。壓條,5月上旬選生長(zhǎng)旺盛當(dāng)年枝條,基部環(huán)剝3cm左右然后用蘸2×10-4-5×10-4的萘乙酸鈉溶液的脫脂棉,將環(huán)剝部分包起來,3h后打開,埋入土中深10-15cm,促進(jìn)生根。分株繁殖:在春季萌動(dòng)前將優(yōu)良植株根苗刨出,把連帶的根切斷分別移栽。

    田間管理 搭2cm高蔭棚,有斜、平頂2種,架長(zhǎng)5cm,高1.8-2m,柱間距4m×4m,每1m,以利爬蔓,冬季1月份,夏季7月上旬剪除基部徒長(zhǎng)枝。8月下旬進(jìn)行枝條摘心,5-7月追施尿素或人糞悄2-3次。全年注意灌水,深秋至入冬前灌水1-2次,土壤解凍后春灌2-3次,每年松土除草3-5次。中耕以淺耕為宜,寒冷地區(qū)注意防霜凍。

    性狀

    性狀鑒別 漿果近球形、圓柱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zhǎng)4-6cm。表面黃褐色或綠色,被茸毛、長(zhǎng)硬毛或刺毛狀長(zhǎng)硬毛,有的禿凈,具小而多的淡褐色斑點(diǎn),先端喙不明顯,微尖,基部果柄長(zhǎng)1.2-4cm,宿存萼反折;果肉外部綠色,內(nèi)部黃色。種子細(xì)小,長(zhǎng)2.5mm。氣微,鼓掌酸、甘、微澀。

    化學(xué)成分

    獼猴桃果實(shí)含獼猴桃堿(actinidine),玉蜀嘌呤(zeatin),9-核糖玉蜀嘌呤(9-ribosylzeatin),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8-甲醚(questin),ω-羥基大黃素(ω-hydroxyemodin),大黃素酸(emodic acie),大黃素8-β-D-葡萄糖甙(emodin-8-β-D-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 sterol),中華獼猴桃蛋白酶(actinidin),游氨基酸,糖,有機(jī)酸,維生素C、B,色素,鞣質(zhì)及揮發(fā)性的烯醇類成分。新鮮的果實(shí)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138-284.54mg/100g。

    歸經(jīng)

    腎;胃;膽;脾經(jīng)

    性味

    甘;酸;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開寶本草》:冷脾胃,動(dòng)泄僻。

    功能主治

    解熱;止渴;健胃;通淋。主煩熱;消渴;肺熱干咳;消化不良;濕熱黃疸;石淋;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生食,或榨汁飲。

    復(fù)方

    ①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獼猴桃干果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②治偏墜:獼猴桃一兩,金柑根三錢。水煎去渣,沖入燒酒二兩,分兩次內(nèi)服。(《閩東本草》)

    各家論述

    1. 崔禹錫《食經(jīng)》:和中安肝。主疸疸,消渴。

    2.《食療本草》:取瓤和蜜煎,去煩熱,止消渴,3.《本草拾遺》:主骨節(jié)風(fēng),癱緩不隨,長(zhǎng)年變白,痔病,調(diào)中下氣。

    4.《開寶本草》:止暴渴,解煩熱,下石淋。熱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葉)。 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慈竹(《......
  • 《中藥大辭典》: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莖。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內(nèi)服:燉肉或煎湯,鮮者1~4兩。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
  • 《中藥大辭典》:慈竹氣筍拼音注音Cí Zhú Qì Sǔn別名陰慈竹筍子、陰筍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5~6月采集遭受病害的未出土的嫩筍,曬干。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微甘,無毒......
  • 拼音注音Cí Zhú Lì別名慈竹油。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
  • 《中藥大辭典》:慈竹筍拼音注音Cí Zhú Sǔn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功能主治①《分類草藥性》:“燒灰研細(xì),搽小兒肥瘡。“②《重慶草藥》:“調(diào)氣,治脫肛,疝氣?!坝梅ㄓ昧?jī)?nèi)服:煎湯或燉團(tuán)魚吃。外用:燒存性調(diào)敷。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