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黑絡丸菌

    拼音注音Hēi Luò Wán Jūn別名

    黑根須腹菌、黑絡丸

    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腹菌科真菌黑絡丸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izopgon piceus Berk.et Curt.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除去菌索和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混交林地,如不被動物覓食,可終年保存。秋末冬初成熟。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實體呈不遠則球形,徑 1.5-4cm.新鮮幼嫩時灰褐色,成熟后淺煙色至烏黑色,子實體初期生地下。后半外露,表面貼生白色菌索,在于實體下部的如細根狀。包被緊密,單層,厚220-270μm.孢體內部深肉桂色,腔室迂回呈迷路狀。有不規(guī)則空隙。腔壁近乳白色,厚60-120μm。孢體黑褐色。孢子透明微具淡褐色,長橢圓形,短棒狀,壁平滑,內含1-2枚油滴,(5-7)μm×(2.5-3)μm。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收斂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1.《皇和蕈譜》:黑子,此蕈丘陵之上,躑躅樹下多生之,始終隱伏于土中,蓋上黯黑而又有肉刺,里白而有蜂巢眼,不另生褶去苦味而食。

    2.《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微苦,性平,有止血功能。用于外傷出血(研粉經(jīng)消毒后,直接敷于傷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ān Guì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銀葉桂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mairei Lévl.[C.argenteum Gamble]采收和儲藏:一般栽培15-20年,胸徑達12-15cm時,在5-......
  • 拼音注音Chuān Tónɡ Pí別名茨楸、棘揪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樹皮。全年可采,以春季為好,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Chuān Lí別名棠梨刺來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后瘀......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
  • 別名木里仙來源榛科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tchuensis Franch.,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及西南各省。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胃。主治食欲不佳。用法用量7~8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