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海南香、南安、香湖、猴樟、大葉樟
樟科黃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Jacks.)Nees,以根、葉入藥。
中南、西南地區(qū)。
微苦、辛,溫。
祛風(fēng)利濕,行氣止痛。主治風(fēng)濕骨痛,胃痛,胃腸炎,跌打損傷,感冒。
3~5錢,外用適量,搗敷。
樟木、山椒、油樟、大葉樟、臭樟、冰片樹。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根、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porrectum(Poxb.)Kosterm.[Laurus porrecta Roxb.;Cinnamomum parthenoxylum(Jack)Nees]
采收和儲藏:根、樹皮、葉全年均可采,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鮮用。產(chǎn)區(qū)多利用根枝及廢材經(jīng)過蒸餾提取樟腦油,并精制成顆粒狀結(jié)晶。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
黃樟常綠喬木,高10-25m。樹皮暗灰褐色,縱裂。枝條綠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無毛;葉片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帶粉綠色,兩面無毛,羽狀脈,側(cè)脈4-5對,側(cè)脈脈腋在葉上面不明顯凸起,下面無腺窩,革質(zhì)。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4.5-8cm,無毛?;▋尚?,長約3mm,黃綠色;花梗細(xì),長約4mm;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寬約1.2mm,具點(diǎn),先端鈍尖,花被外面無毛,內(nèi)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絲被短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1.5mm,花藥卵圓形,與花絲近等長,第3輪雄蕊長約1.7mm,花藥長圓形,長約0.7mm,花絲近基部有1對近心形腺體;退化雄蕊3,三角狀心形,連柄長不及1mm,柄被短柔毛,位于最內(nèi)一輪;子房球形,長約1mm,無毛,花柱彎曲,長約1mm,柱頭不明顯3淺裂,果實球形,直徑6-8mm,黑色;果托倒錐形,長約1cm,有縱長條紋?;ㄆ?-5月,果期4-10月。
1.生物學(xué)特性 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和山谷的常綠闊葉混交林或灌木叢中,耐陰,喜濕潤肥厚的酸性土。
2.栽培技術(shù) 參見"臭樟"和"樟木"條。
葉、樹干和樹根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有:黃樟醚(safrole),β-蒎烯(β-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及少量的丁香油酚(eugenol),桂皮醛(cinnamaldehyde)等。
葉含揮發(fā)油,按照葉油主要成分的差異已發(fā)現(xiàn)五個類型:①以桉葉素(cineole)為主,含量達(dá)60%。②以芳樟醇(linalool)為主,湖北產(chǎn)的黃樟葉油主要含左旋一芳樟醇,含量達(dá)81.41%。廣東產(chǎn)的主要以右旋-芳樟醇為主,含量達(dá)95.08%。③樟腦型,以樟腦(camphor)為主。④檸檬醛型,含α-,β-檸檬醛(citral)達(dá)64.11%。⑤黃樟醚型,主要含黃樟醚。
肺;脾;肝經(jīng)
辛;微苦;溫
祛風(fēng)散寒;溫中止痛;行氣活血。主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痹痛;胃寒腹痛;泄瀉;痢疾;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海南香、南安、香湖、猴樟、大葉樟
來源樟科黃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Jacks.)Nees,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布中南、西南地區(qū)。
性味微苦、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行氣止痛。主治風(fēng)濕骨痛,胃痛,胃腸炎,跌打損傷,感冒。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黃樟拼音注音Huánɡ Zhānɡ別名樟木、山椒、油樟、大葉樟、臭樟、冰片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根、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porrectum(Poxb.)Kosterm.[Laurus porrecta Roxb.;Cinnamomum parthenoxylum(Jack)Nees]
采收和儲藏:根、樹皮、葉全年均可采,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鮮用。產(chǎn)區(qū)多利用根枝及廢材經(jīng)過蒸餾提取樟腦油,并精制成顆粒狀結(jié)晶。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黃樟常綠喬木,高10-25m。樹皮暗灰褐色,縱裂。枝條綠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無毛;葉片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帶粉綠色,兩面無毛,羽狀脈,側(cè)脈4-5對,側(cè)脈脈腋在葉上面不明顯凸起,下面無腺窩,革質(zhì)。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4.5-8cm,無毛?;▋尚?,長約3mm,黃綠色;花梗細(xì),長約4mm;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寬約1.2mm,具點(diǎn),先端鈍尖,花被外面無毛,內(nèi)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絲被短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1.5mm,花藥卵圓形,與花絲近等長,第3輪雄蕊長約1.7mm,花藥長圓形,長約0.7mm,花絲近基部有1對近心形腺體;退化雄蕊3,三角狀心形,連柄長不及1mm,柄被短柔毛,位于最內(nèi)一輪;子房球形,長約1mm,無毛,花柱彎曲,長約1mm,柱頭不明顯3淺裂,果實球形,直徑6-8mm,黑色;果托倒錐形,長約1cm,有縱長條紋?;ㄆ?-5月,果期4-10月。
栽培1.生物學(xué)特性 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和山谷的常綠闊葉混交林或灌木叢中,耐陰,喜濕潤肥厚的酸性土。
2.栽培技術(shù) 參見"臭樟"和"樟木"條。
化學(xué)成分葉、樹干和樹根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有:黃樟醚(safrole),β-蒎烯(β-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及少量的丁香油酚(eugenol),桂皮醛(cinnamaldehyde)等。
葉含揮發(fā)油,按照葉油主要成分的差異已發(fā)現(xiàn)五個類型:①以桉葉素(cineole)為主,含量達(dá)60%。②以芳樟醇(linalool)為主,湖北產(chǎn)的黃樟葉油主要含左旋一芳樟醇,含量達(dá)81.41%。廣東產(chǎn)的主要以右旋-芳樟醇為主,含量達(dá)95.08%。③樟腦型,以樟腦(camphor)為主。④檸檬醛型,含α-,β-檸檬醛(citral)達(dá)64.11%。⑤黃樟醚型,主要含黃樟醚。
歸經(jīng)肺;脾;肝經(jīng)
性味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溫中止痛;行氣活血。主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痹痛;胃寒腹痛;泄瀉;痢疾;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