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川射干

    別名

    藍(lán)蝴蝶、土知母、鳶尾。

    英文名

    Iridis Tectori Rhizoma。

    來(lái)源

    鳶尾科植物鳶尾Iris tectorum Maxium.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有節(jié),粗短,具叉狀分枝,淡黃色。葉互生,2列,劍形,質(zhì)薄,淡綠色?;ㄇo幾與葉等長(zhǎng),單一或?yàn)槎种Γ谢?~4朵,具草質(zhì)苞片;花大,藍(lán)紫色,直徑約10厘米,花被片6,2輪,花被管長(zhǎng)約3厘米,外花被片倒卵形或近圓形,直徑約3厘米,基部柄狀,內(nèi)面有1行白色帶紫紋的雞冠狀突起,反折,內(nèi)輪花被片較小,寬橢圓形,基部有爪;雄蕊3;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duì)?。蒴果長(zhǎng)圓形至長(zhǎng)橢圓形,具棱。種子多數(shù),圓形,黑色?;ㄆ?~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yáng)干燥地或林下、山腳。分布于我國(guó)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莖、葉及須根,曬干。

    性狀

    呈不規(guī)則條狀或圓錐形,略扁,有分枝,長(zhǎng)3~1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灰黃褐色或棕色,有環(huán)紋和縱溝。常有殘存的須根及凹陷或圓點(diǎn)狀突起的須根痕。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甘、苦。

    性味歸經(jīng)

    性寒,味苦。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痰利咽。屬清熱藥下屬分類(lèi)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yīng)用

    用量6~10克,煎服。用治咽喉腫痛、痰咳氣喘。

    藥理作用

    具有解熱、祛痰、抗炎、抗過(guò)敏作用;體外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白喉?xiàng)U菌、乙型鏈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催吐和瀉下作用。乙醇提取物對(duì)炎癥早期和晚期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和一定的解熱作用,并有祛痰作用。其黃酮類(lèi)具有抗過(guò)敏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含鳶尾苷、鳶尾苷元、野鳶尾苷元、鼠李秦素、夾竹桃苷、草夾竹桃雙糖苷、鳶尾異黃酮和 3’,5’,7’,三羥基-4’,6’-二甲基異黃酮。

    注意

    病無(wú)實(shí)熱,脾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相關(guān)藥方

    ①治食積飽脹:土知母(川射干)3克,研細(xì),用白開(kāi)水或兌酒吞服。(《貴陽(yáng)民間藥草>)

    ②治胃熱口臭:川射干根莖、梔子各9克,魚(yú)腥草12克。水煎服。(《萬(wàn)縣中草藥》)

    ③治腹脹便秘:川射干30克,洗凈,生嚼,用冬酒送下,1次即通。(《吉林草藥匯編》)

    ④治肝炎黃疸:鳶尾(川射干)根莖6克。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⑤治咳嗽:土知母(川射干)3克,大山羊9克。煎水,每日3次分服。(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cè)》)

    ⑥治一切咽喉腫痛:鳶尾(川射干)根莖9克,山豆根9在,僵蠶3克,薄荷12克(后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⑦治毒蛇咬傷:鳶尾根(川射干)、苧麻根各適量,搗爛敷傷口。(江西《草藥手冊(cè)》)

    ⑧治瘧疾:鳶尾(川射干)根莖9克,生姜為引,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摘錄

    其他

    摘錄其他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月札拼音注音Bá Yuè Zhá別名燕蓄子(孟詵),畜蓄子、拿子(《本草拾遺》),桴棪子(《食性本草》),覆子(《日華子本草》),木通子(《本草匯言》),八月瓜(《分類(lèi)草藥性》),八月炸(《南京民間藥草》),野毛蛋(《安徽......
  • 拼音注音Bá Yuè Zhà別名預(yù)知子、狗腰藤、八月瓜、八月扎、臘瓜來(lái)源本品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australis (Diels) Rehd. 和三葉木通Akebia......
  • 拼音注音Bá Yuè Guā別名牛腰子果、六月瓜、小八瓜、哪瓜、黃狗腎、木王瓜、八月果、野人瓜、刺藤果、牛懶袋果。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五風(fēng)藤、寬葉八月瓜和小花八月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HolboelliafargesiiR......
  • 《中藥大辭典》:八楞木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ù別名八棱麻(《藥材學(xué)》),青竹標(biāo)(《貴州植藥調(diào)查》),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草藥》)。出處《飲片新參》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全草。七月左右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長(zhǎng)于山坡草地。分布華東及中......
  • 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á別名牛鼻子樹(shù)、老母豬、五爪根、大糯葉、雙合合、牙呼光[傣]來(lái)源蕁麻科野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腸癰,經(jīng)閉腹痛,......